在短视频风靡的当下,网红与企业之间的冲突事件屡见不鲜,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这些冲突不仅考验着企业的应对能力,也映射出网络舆论场的复杂生态。
一些网红通过挑战企业权威,成功吸引了大量关注。他们或揭露企业问题,或发起舆论攻势,甚至不惜造谣生事,以激发公众的愤怒和同情。在这些网红面前,不少企业因不懂新媒体舆论的规则而陷入被动,遭受了不应有的损失。
其中,不乏以“为民请命”为幌子,实则造谣企业的案例。这些网红利用民众朴素的情感,挑起大企业与普通民众之间的对立,通过阴谋论和仇富心理来煽动情绪,从而迅速涨粉。例如,某网红曾以爱国之名,对某知名饮料企业进行了长达数月的网暴,将企业商战上升到个人道德和爱国层面,给企业形象带来了严重损害。
最近,又有一位名为刘雯的博主因“造谣大企业”而走红。她以“骂某团就有流量”为策略,频繁发布针对外卖平台的负面言论,并声称自己为外卖小哥发声却遭到不公正对待。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刘雯在视频中夸大配送费问题,误导公众;在道歉视频中,她也采用阴阳怪气的文风,试图通过争议进一步吸引流量。这一系列行为不仅损害了企业声誉,也给法院带来了不必要的恶评。
随着流量的激增,刘雯迅速开启了直播带货生涯。她利用自己塑造的“正义女侠”形象,推销各类商品,从内裤到白酒,应有尽有。然而,她所带货的商品质量却屡遭质疑,有消费者反映收到了发霉的商品。尽管如此,刘雯的直播带货仍然取得了巨大成功,销售额大幅增长。
这种通过抹黑企业来赚取流量的行为,已经形成了一条新型的网红致富路。一些网红通过立人设、找靶子、发起争议话题等方式,掀起舆论冲突,从而获得流量的爆发式增长。他们利用民众的愤怒和同情,将民生产品作为带货的素材,通过焦虑营销和争议性话题来吸引消费者。
然而,这种行为不仅损害了企业的正当权益,也破坏了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企业需要被监督,但这种监督应该是有理有据的,而不是基于谣言和抹黑。正常的商业竞争和商战是市场经济活跃的表现,应该让企业有时间和空间去调整和改进。
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网络不是法外之地。随着《民营经济促进法》征求意见稿的出台,民营经济组织及经营者的人格权益将得到更加有效的保护。对于恶意侵害企业权益的行为,法律将予以严厉打击。这不仅是保护企业之需,更是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根本所在。
在短视频时代,每个人都有表达的权利,但这种权利不应该被滥用。我们应该理性看待网红与企业之间的冲突,既要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也要维护企业的正当权益。只有这样,才能构建一个健康、有序的网络舆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