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天领域的又一创新力作即将亮相——登月机器人,紧随成功应用的战斗型机器狗之后,正蓄势待发。回望历史,美国虽早已实现载人登月壮举,但那已是半个世纪前的辉煌,而今重返月球之路挑战重重。
相比之下,中国的嫦娥系列探月任务稳步推进,不仅成功实现月球背面软着陆,更规划将机器人送上月球表面,开启新的探索篇章。此次登月机器人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六条腿的设计,而非传统的四条腿月球车形态,这一决策背后有何深意?
事实上,中国之前,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已在登月机器人领域取得显著进展,其研发的机器人外形酷似中国的机器狗,专为月球及火星环境设计。该机器人经过精心训练,能稳定跨越障碍,爬山速度甚至超越人类。
据科研人员透露,瑞士的四足机器人若成功登月,还能实现垂直跳跃,高度可达2米,犹如太空中的跳羚。面对这样的竞争态势,中国的机器狗毫不逊色,且规划中的登月机器人更是采用了六条腿的设计。
那么,多出的两条腿究竟能带来哪些优势?上海交通大学的研究给出了答案。该校研发的六足机器人已达到导盲机器人的应用水平,具备环境感知、自主智能决策及处理能力。相较于四足机器人,六足设计在稳定性和承载能力上更为出色。
六足机器人行走时采用的三条腿交替行进方式,确保了最稳定的三角形着地,有效分散重量,提升了越野通过性和负载能力。然而,六足设计也非尽善尽美,其移动速度相较于四足机器人稍慢,且在平坦路面上的表现不如四足灵活。
六足机器人的技术要求极高,需解决步伐协调、机身稳固性及智能环境适应系统等多重难题。六足机器人在国际上较为罕见,中国在此领域拥有原创优势。早在2022年冬奥会,中国的六足机器人就已亮相,执行打冰壶和滑雪等任务,吸引了广泛关注。
如今,六足机器人的应用领域已扩展至南极科考,能在零下40度的极寒环境中持续工作6小时。未来,随着嫦娥七号任务的推进,六足机器人将作为飞跃探测器,负责月球表面的跳跃飞行与负重行走,其目标是在月球南极地区寻找潜在的水源和冰资源。
嫦娥七号的主要任务之一是探测月球表面的水源,而飞跃探测器将通过飞行方式,覆盖更广泛的月球南极阴影区域,进行细致搜索。六足的特殊构造不仅增强了探测器的耐用性,还扩大了其运动和工作范围,使其能在月球恶劣环境中有效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