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风电行业步入2025年,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复杂局面,挑战与机遇并存。
在过去几年中,风电行业的价格战愈演愈烈,直至2024年虽有所缓和,但低价竞争的现象依然暗流涌动。数据显示,从2019年至2024年,陆上风电机组的平均价格从3800元/千瓦暴跌至1440元/千瓦,降幅超过62%。这一趋势导致整机商的毛利率普遍低于10%,部分企业甚至以低于成本的价格投标,以求抢占市场份额。风电产业链的大面积亏损不仅引发了质量问题,还对整个行业的稳定发展构成了威胁。
为应对这一困境,行业内终于在2024年达成了反内卷共识。12家风电整机商签订了自律公约,明确不得以低于成本的价格销售产品或提供服务。同时,国家电投和华润等央企也优化了评标规则,提升技术权重,避免最低价中标。然而,尽管有这些努力,低价抢标的行为依然存在,1200元/千瓦的“价格红线”多次被击穿。海风机组的价格也创下了新低,某海上风电场招标中,第一中标候选人的报价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
业内人士指出,风电行业的价格竞争背后,是开发商与整机商之间的利益博弈。开发商希望风机价格越低越好,而整机商则需要保护自己的利润空间。风机大型化的趋势也在继续,理论上大型风机的成本会进一步降低,这使得“价格红线”的守护变得更加困难。因此,构建健康竞争生态、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成为当务之急。
与此同时,中国风电企业也在积极寻求海外市场的突破。面对国内市场的低价竞争,出海成为风电企业提高利润、拓展市场的必然选择。然而,欧美地区的“反风电”浪潮却给中国风电企业的出海之路带来了巨大挑战。德国、英国、法国等国的政客纷纷阻止风电场建设,欧美还通过贸易壁垒、反倾销调查等手段对中国风电设备出口施加压力。欧盟还提出了《净零工业法案》,要求到2030年至少40%的风力涡轮机在欧洲本土制造。
这些措施导致中国风电企业的出口空间被急剧压缩,海外订单无法及时转化为业绩。为了应对这一困境,中国风电企业开始将工厂建到海外,重构全球供应链。然而,海外建厂不仅要面对复杂的法律法规、碳足迹认证等难题,还要面对劳工文化差异、关键原材料限制等挑战。价格战也在海外市场上加速上演,中国出口的风机价格相较于欧美竞争对手持续下跌。
除了价格竞争和出海挑战外,中国风电行业还面临着并网消纳的难题。新能源发电远离负荷中心,导致发出的绿电难以得到完全消纳。特别是在“三北”地区,风电资源丰富,但用电负荷中心却在中东部地区。区域间资源禀赋与负荷需求的不匹配加剧了“西电东送”的调度难度。电源侧与电网侧的投资比例失衡也加剧了这一矛盾。新能源装机迅猛增长,而电网投资相对滞后,导致电网出现“接不进、控不住”的问题。
为了缓解这一矛盾,国家电网和南方电网在2025年加大了电网投资力度,总投资预计将超过8250亿元。然而,这一举措能否根治当下电源与电网的不匹配矛盾还需时间观察。新能源发电的波动性、间歇性和随机性也给电网带来了巨大的调峰压力。为了应急调峰,新能源发电量越大,越需要更多的备份容量。这不仅提升了电力系统的成本,也带来了新的消纳难题。
电力市场对新能源的定价和补偿机制尚未成熟,省间电力现货交易规则也未完全统一,这极大地制约了风电、光伏等新能源的消纳。新能源大省的风光电结算均价大幅下滑,也引发了电力行业的震动。因此,新能源消纳的坚冰非一日之寒,需要时间来消融。
在当下变局中,中国风电行业正面临价格竞争、出海挑战和并网消纳等多重难题。这些挑战是紧迫且持久的,需要风电企业有足够的耐心和智慧来应对。2025年对于中国风电行业来说是一条荆棘之路,但只有在经历磨难后才能迎来更加光明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