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阿里巴巴在美股市场的股价迎来了显著上涨,特别是在2月11日,其股价触及四个月以来的新高点,达到了115.54美元。自1月13日的股价低点至今,阿里巴巴的整体股价涨幅已超过40%。
此番股价上涨的背景中,一个尤为引人注目的现象是DeepSeek在全球范围内的迅速走红。巧合的是,DeepSeek的爆火时间点与阿里巴巴股价上涨周期的起点高度吻合。在此期间,老BAT三巨头均在1月13日(受美国AI芯片限制令影响)触及股价低点,随后集体反弹。而英伟达在此期间虽然一度暴跌,但也在逐渐回升。DeepSeek所引领的新思路,正在悄然改变全球AI行业的短期估值逻辑。
在BAT中,阿里巴巴凭借其稳健的电商业务作为坚实后盾,加上近期市场对AI业务的关注,股价上涨动力十足。尤其是阿里巴巴在AI领域的成就,如面向企业的阿里云、面向消费者的夸克、上游的平头哥半导体,以及模型层面的技术实力等,都增强了市场对公司的信心。然而,这些业务在DeepSeek出现之前便已存在,并未为阿里巴巴带来全新的市场想象空间。
为了开辟新的想象空间,阿里巴巴开始从其AI业务的薄弱环节入手。2024年,尽管阿里巴巴在AI to C(面向消费者)领域有所布局,但并非所有业务都一帆风顺。然而,在过去一段时间内,阿里巴巴在AI to C业务上的新布局却精准地针对了曾经的“盲区”,对业务侧重点、结构和人事进行了恰当的梳理与调整。
就在这些伏笔逐一落下,尚未被市场完全察觉之时,苹果公司与阿里巴巴的合作消息悄然传来。据The Information报道,在2月11日开盘前,苹果与阿里巴巴宣布达成合作,共同为中国iPhone用户开发人工智能功能。这一消息进一步推动了阿里巴巴股价的上涨,当日收盘价为112.78美元。
过去一年中,“谁能拿下苹果的AI订单”在中国AI行业内一直备受瞩目。对于国内AI行业而言,这是一个关键节点;而对于阿里巴巴来说,这则意味着其AI to C业务有望成为极具想象力的“下一个增长点”。为了持续塑造市场对自身AI业务的信心,阿里巴巴需要不断带来新的亮点。
事实上,阿里巴巴近期已经对其AI to C架构进行了梳理。此前,《通义To C“被架空”的这一年》一文曾指出,阿里巴巴过去的架构导致其内部AI to C业务缺乏一致性布局。而到了2025年,阿里巴巴似乎正在试图改变这一现状。1月中旬,阿里巴巴的主要AI to C业务,包括夸克、通义To C团队(刚从阿里云划至智能信息事业群)、UC浏览器等,已被整合,并由吴嘉负责。
其中,夸克在2024年的表现尤为亮眼,根据七麦数据显示,其已成为当年下载量排名第一的AI应用。而通义app则如《新立场》此前分析的那样,过去一年表现平平,无缘2024年chatbot前三。另一方面,天猫精灵作为阿里巴巴具有代表性的硬件“Agents”业务,是事业群的核心业务。1月16日,据《智能涌现》报道,阿里巴巴将智能互联事业群交由智能信息事业群总裁吴嘉统管,天猫精灵的硬件团队已与夸克产品团队开始融合工作。
还有一些核心AI to C产品分散在其他架构中,如独立的钉钉。去年,钉钉的AI应用下载量排名第四,与字节跳动在AI to C应用上的竞争可谓“难解难分”。目前,这些业务发展参差不齐的原因在于,并非所有业务在大模型爆发时代之前就占据了有利的市场位置。
阿里巴巴成熟的AI to C业务,如钉钉和夸克,早已在大模型时代之前积累了丰富的业务生态和产品力,成为各自领域的头部产品,具有更高的自主权。而通义C端业务则完全诞生于大模型时代,此前依附于阿里云,后来与夸克并列,是一个重要但仍需完善的业务。至于天猫精灵所在的家居智能互联行业,一直由家电巨头主导。
此前,《新立场》曾指出,当大厂在大模型爆发前的时代,云业务已有较好发展并占据较高市占率时,其旗下王牌大模型以及新诞生的To C产品的影响力会相对被削弱。从通义的C端化进程来看,C端产品甚至可能受到云业务的某种“牵制”。因此,为了进一步发展AI to C(包括Agents)相关业务,阿里巴巴需要一个能够合理串联AI to C业务与云业务,同时保持成熟和即将成熟业务自主性的“引线”。
春节假期结束后,企业新一轮的人事变动正在进行。阿里巴巴迎来了这根“引线”。2月6日,据第一财经报道,阿里巴巴聘请新加坡人工智能科学家许主洪(Steven Hoi)担任AI to C副总裁。许主洪本人也确认并置顶了该消息。
据自媒体申小飞报道,许主洪已在春节前加入阿里巴巴,隶属于阿里集团副总裁、智能信息事业群总裁吴嘉麾下。界面新闻则报道称,许主洪负责AI To C业务的多模态基础模型及Agents相关基础研究与应用解决方案,旨在提升阿里巴巴AI应用C端产品在模型结合应用上的端到端闭环能力。
结合1月中旬的人事变动以及阿里巴巴AI to C业务的组织架构和发展状况来看,许主洪的加入意味着阿里巴巴对这一方面的业务梳理更加清晰。阿里巴巴主要的AI to C和Agents业务已被整合,需要链接和平衡技术端与产品端的角色。因此,AI to C及Agents的“基础模型建设”这一业务划分成为了一个不错的选择。
团队搭建完成后,许主洪将扮演一个中间角色、“内部业务模型中台”,用于平衡技术端与AI to C及Agents应用端,以及成熟业务和不成熟业务。而许主洪此前的相关经历与阿里巴巴目前发展该方面的空缺需求高度契合。他曾担任全球最大企业软件厂商Salesforce集团副总裁、亚洲研究院创始院长,主导了多个人工智能研究项目和应用产品。
目前,苹果与阿里巴巴的合作尚未得到双方正式回应,但舆论和市场已经普遍认为此次合作具有合理性。事实上,业内早已有所察觉,阿里巴巴是苹果AI在中国的最佳合作伙伴。从苹果的角度来看,其所需的技术力、对数据安全的谨慎态度、对AI及合作生态的视野以及足够的服务能力,阿里巴巴都具备。而从阿里巴巴的角度来看,拿下苹果的订单不仅意味着获得了一份重要合同,更重要的是为内部和行业贡献了一种AI to C硬件合作的范式和标杆案例。
对于阿里巴巴来说,最具代表性的AI to C硬件业务是被整合到夸克的天猫精灵。与世界顶尖的To C硬件产品合作开发AI功能,无疑将反哺天猫精灵这一业务,甚至可能开拓更多的AI to C硬件业务。而AI to C硬件所需的AI功能不仅包括生成式,还要考虑Agents相关功能。Agents被认为是接下来AI行业最具想象力的To C落地方向之一。
近年来,AI to C硬件方向一直处于“追热点但缺乏标杆”的状态。从AI手机的热潮,到新能源、手机接入DeepSeek,都不难看出该领域在落地方向上仍存在迷茫。事实上,Agents落地的最大难点并不在技术,而在于生态内服务的多样性、完整性以及互联互通性。无论是AI手机还是新能源接入大模型,如果仅限于同一利益体的生态内,那么Agent的指令虽然畅通无阻,但对于C端用户的工作生活来说,增效仍算不上质的飞跃。然而,跨利益体的Agents指令又需要涉及所有利益相关方的“协议”。
目前,AI to C硬件所缺乏的正是这种连接多个生态的合作“协议”范式。在国内,阿里巴巴和苹果的合作被视为一对最优答案,甚至有人认为这对组合比OpenAI与苹果的组合更具想象力。苹果拥有跨越工作和家居多场景的硬件生态,未来甚至可能涉足造车领域。而阿里巴巴则拥有跨越娱乐、本地生活、办公、电商等对于C端用户而言几乎是全场景的合作伙伴生态。在AI Agents需要互联互通的当下,“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的理念也得到了价值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