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共享按摩椅遍地开花,这门生意真的能“躺赚”吗?

   时间:2025-02-12 16:41:54 来源:ITBEAR作者:ITBEAR编辑:快讯团队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在近日的一条微博热搜中,“9个月赚1亿”的话题意外地将共享按摩椅推入了公众视野,让人惊讶于这些常见于电影院和商场角落的设备竟然蕴藏着如此巨大的商机。更少为人知的是,作为仍在蓬勃发展的共享经济领域之一,共享按摩椅行业正处于快速扩张期。

共享按摩椅的故事始于2016年,那一年被视作“共享经济元年”。伴随着共享经济的热潮和资本的涌入,2017年,众多创业者和投资者纷纷加入共享按摩椅赛道,推动了行业的迅速成长。天眼查数据显示,2017年,共享按摩椅行业新增注册企业数量是2016年的五倍,到了2018年,全国共享按摩椅总数已超过百万台,乐摩吧、奥佳华、云享云、奇拉等品牌相继获得融资。

起初,共享按摩椅主要布局于一线城市的机场、银行、电影院等场所,这些场景通常伴随着用户的碎片化等候时间,如提前到达机场候机、在银行等待办理业务或在电影院等待入场。在这些情境下,共享按摩椅相较于普通的等候区座椅,甚至在没有座位的情况下,成为了一个更具吸引力的选择,吸引了一部分新用户的尝试。然而,随着资本的加持,投放场景的合理性不再是扩张的唯一考量。

如今,从火车站候车大厅到商场扶梯转角,共享按摩椅已渗透到消费者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了各种出行和消费场景的标配。乐摩吧招股书显示,截至目前,其已设立超过4.5万个服务网点,投放超过50万张智能按摩设备,覆盖中国31个省级行政区及339个城市,累计服务人数超过1.5亿,注册会员人数超过2800万。

然而,尽管共享按摩椅的投放范围和数量不断增加,不同场景下的共享按摩椅因其受众人群和使用频率的差异,盈利能力也各不相同。艾媒咨询的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消费者使用共享按摩椅的主要场所中,商场超市占比最高,达到36.08%,其次是电影院和车站。这种选择偏好反映了不同场景下需求强弱的差异。

在客流量集中的商场,逛街走累的消费者常常需要休息,而商场提供的免费休息区数量有限,此时共享按摩椅便成为了一种新的选择。但在机场和火车站,由于等候时间通常可控且座椅供应充足,共享按摩椅并不是首选。至于KTV等娱乐场所,消费者处于社交场景下,更倾向于与朋友互动而非独自享受按摩。

与共享单车、共享充电宝等共享经济“明星”项目相比,共享按摩椅一直较为低调。这是因为,从地铁站到办公楼的“最后一公里”需求、逛街时手机没电的紧急需求都是真实且迫切的。而共享按摩椅则是为等候场景创造了新需求,因此市场拓展需要更长的过程,且这类“非刚需”场景更考验品牌从小众市场向外扩圈的能力。

共享按摩椅的运营主要分为直营和联营两种模式。直营模式下,品牌租用物业场地投放设备,收入归品牌所有;联营模式下,物业提供场地,运营商负责投放和日常维护,收入由双方分成。因此,场地租赁费用和硬件成本是核心经营成本。据新零售商业评论报道,将一台共享按摩椅投放至二三线商场,需支付每台100元到300元的进场费。

然而,随着共享按摩椅行业的不断发展,也面临着诸多挑战。一方面,随着投放规模的扩大,共享按摩椅已成为重资产项目。荣泰健康的财报显示,其旗下共享按摩椅品牌摩摩哒的营收虽然有所增长,但由于增加投放设备导致成本飙升,毛利率大幅下滑。另一方面,共享按摩椅的服务模式与人群需求存在错位。家用按摩设备的普及和线下按摩门店、上门按摩平台的迅速增长,对共享按摩椅形成了有力竞争。

尽管如此,共享按摩椅行业仍在不断探索和发展。乐摩吧等企业在扩大投放规模的同时,也在寻求提升服务质量和用户体验的途径。然而,在共享经济的外壳下,共享按摩椅能否持续“躺赚”,仍需时间给出答案。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RSS订阅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