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河南科学院“蝶变”记:科技创新如何闯出新天地?

   时间:2025-02-12 16:20:06 来源:北青网作者:北青网编辑:快讯团队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在中原大地上,一颗创新的种子于2021年10月被郑重撒下,河南面对着“非创新高地,即发展洼地”的严峻挑战,毅然选择了重建重振河南省科学院的道路,将其作为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

经过三年多的精心培育,这颗种子已破土而出,茁壮成长。河南通过体制创新为科技创新赋能,将一个默默无闻的科研事业单位,重塑为开放创新的新型研发机构,探索出了一条突破创新发展瓶颈的特色路径,为中原大地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的新动能。

华南理工大学教授余龙,作为河南省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的首席科学家,他的回归见证了这一变革。面对这个“熟悉又焕然一新的平台”,他深感振奋。而在省科学院工作了35年的研究员陈峡忠,则对过往的困境记忆犹新。曾经的河南省科学院,本部位于郑州一处不起眼的小院,下属机构零散,难以吸引高层次人才,科研力量薄弱。

这一缩影也反映了河南科技创新的整体状况。作为人口大省和农业大省,河南在科技创新领域似乎总是“矮人一头”。然而,面对“旧力渐弱、新力难生”的困局,河南选择了主动出击。2021年秋,河南将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置于“十大战略”之首,重建省科学院成为这一战略布局的关键一步。

河南省科学院以“退一步,进两步”的思路推动改革,先用财政编制“稳预期,聚人气”,再用灵活机制激发活力。从16家零散的下属机构,到如今49家阵容强大的研发实体,河南省科学院的布局已覆盖集成电路、先进导体材料等关键领域,形成了全周期的开放式创新体系。

余龙的回归,正是这一变革的生动写照。他发现,小到一台制冰机,大到各类仪器设备,只要科学家有需求,都能迅速得到满足。而住房、交通、医疗等方方面面也都安排妥当,让他能够全身心投入研究。这里的体制机制创新及科研配套政策,正朝着一流水平迈进。

“科研怎么干,科学家说了算”,这一制度保障成为了激发创新活力的核心秘诀。河南省科学院获得了编制使用、成果转化、经费支出的自主权,重大创新项目经费拨付周期大幅缩短,科研经费包干制的实施也让科研人员能够更专注于研究。

这一变革带来了显著的成效。河南省科学院与龙头企业、高校院所的合作不断深化,启动了20余项技术攻关项目,达成了100多项合作协议。在超低损聚合物光波导材料开发、高速跟踪系统技术研发等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同时,河南省科学院还获批了2024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6项,填补了多项空白。

在河南,科学家与企业家携手共进,共同探索创新的道路。焦作沁阳市与河南省科学院的合作就是一个生动的例子。他们共建沁阳科创园,打造从实验室到市场的全产业链创新平台。在这里,创新团队不断涌现,孵化出的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探索出了新的路径。

河南银金达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也是这一变革的受益者。他们投入大量研发经费,开发出全新的制造工艺,成长为功能性聚酯膜材料领域的全球三大供应商之一。尝到甜头的他们主动融入河南科创体系,借科学家之力,打通了“科技到市场”的创新链条。

如今,河南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率显著,先进装备、电子信息等产业已成为拉动工业增长的主力军。这一科创格局之变,正助力河南经济实现动能之变、结构之变,为中原大地的繁荣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RSS订阅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