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杉杉股份:多元化之路走到尽头,巨额债务压顶何去何从?

   时间:2025-02-11 10:25:58 来源:ITBEAR作者:ITBEAR编辑:快讯团队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宁波鄞州区的寒风中,杉杉股份的实际控制人周婷缓缓走出法院,面对众多媒体的追问,她的声音带着一丝哽咽:“杉杉走到这一步,我也很痛心,我真的已经竭尽所能。”这句话,标志着这位41岁的前电视台财经主播,在丈夫、传奇浙商郑永刚去世647天后,终于从前妻之子手中夺回了对杉杉的控制权。

然而,胜利的喜悦并未持续太久。仅仅两个月后,杉杉股份的母公司杉杉集团便收到了宁波市鄞州区法院的通知书,因无力偿还债务,多个银行已联合申请对其进行重整。这一突如其来的消息,让外界一片哗然。

杉杉股份发布的2024年业绩预告显示,公司或将迎来上市28年来的首次亏损。这一困境的背后,是杉杉股份多年多元化、重资产转型后,所面临的内外交困。如今,它终于要为持续多年的高负债经营付出代价。

回望杉杉的辉煌岁月,它的起点竟与如今有着惊人的相似。杉杉股份的前身是1989年成立的宁波甬港服装厂,曾因经营不善而负债累累,濒临破产。郑永刚临危受命,凭借敏锐的商业头脑和过人的胆识,借款3万元在央视投放广告,一句“杉杉西服,不要太潇洒”的广告语,让杉杉迅速成为全国知名的品牌。为了证明西服的品质,杉杉甚至在每家专卖店门口摆放洗衣机,现场洗涤西服,这一创新之举在当时极为前卫且有效。杉杉不仅解决了业绩危机,还逐渐发展壮大,并于1996年在A股上市,成为国内服装行业的首家上市公司。

然而,“服装第一股”并未在服装领域深耕。在服装生意如火如荼之时,郑永刚却语出惊人,表示杉杉未来可能会放弃服装业务。1999年,杉杉股份开始涉足锂电池材料领域,收购鞍山热能研究所的技术,进入负极材料生产。随后,公司又分别成立正极材料和电解液公司,完成了锂电池三大核心材料的布局。2013年,杉杉股份的锂电材料收入首次超过服装业务,成为公司主营业务。2020年,杉杉股份更是斥巨资收购LG化学的偏光片业务,成立杉金光电,成为全球最大的偏光片供应商,市占率一度超过40%。至此,杉杉股份形成了以锂电材料和偏光片为主的业务体系。

二十年间,杉杉股份的营收从不足10亿增长至超过200亿元,净利润也从1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33亿元。那一年,杉杉股份的股价超过40元,市值超过700亿元。然而,漂亮的数字背后,却隐藏着企业经营的隐忧。为了寻找新的增长点,杉杉股份涉足多个领域,从融资租赁、商业保理到创业投资,再到商业地产、文化娱乐,以及大宗商品贸易、新能源汽车相关产业和光伏产业等。这种“广撒网”式的扩张,虽然让杉杉股份抓到了负极材料和偏光片等“大鱼”,但也使其长时间面临现金流紧张的问题。

实际上,郑永刚并非没有意识到这种经营模式的隐患。2020年,杉杉股份首次在年报中提出“持续推进非核心业务的剥离”,并将核心业务聚焦于锂电池材料业务和偏光片业务。最典型的举措,就是将赖以起家的服装业务剥离出了上市公司序列。2023年,杉杉股份进一步“瘦身”,完成了正极材料、电解液和光伏业务的剥离,形成了锂电池负极材料和偏光片业务的“双主业格局”。然而,这些被剥离的低质量资产,却成为了杉杉集团的负担。

郑永刚在世时,尚能凭借个人的影响力暂时压制杉杉集团的债务危机。然而,2023年他的突然离世,让杉杉失去了应对危机的弹性。首先摆上台面的,便是杉杉股份实控权的争夺。郑永刚与前妻的儿子郑驹被董事会选为董事长,但继母周婷迅速提出质疑,指责股东大会违规,将矛盾公开化。经过数月的法庭争斗,双方达成暂时和解,周婷进入董事会,郑驹继续担任董事长。然而,去年11月19日,杉杉股份的一纸公告,再次宣告周婷成为一把手,郑驹退居次席。这场“宫斗”是否已尘埃落定,目前仍不得而知。

尽管郑公子和周夫人两年来轮番上阵,努力守住杉杉股份的基本盘,负极材料和偏光片两大业务也保持着较好的经营状态,为公司提供了稳定的现金流。然而,这样的数字,对于缓解杉杉整体的经营困境仍然杯水车薪。2024年的业绩预告显示,扣除核心业务带来的利润后,整个杉杉上市公司将面临上市以来的首次年度亏损。亏损的主要原因包括参股企业亏损较大、商誉和应收款等资产计提减值,以及母公司财务费用等三项费用的增加。

杉杉股份在主营业务的发展上也出现了停滞。年报显示,去年杉杉股份的主营业务虽然仍处于盈利状态,但增长势头已经减缓。负极材料行业产能过剩,价格持续下滑;偏光片业务也遭遇了需求端的萎缩。这两个业务都是重资产、高负债的产业,给杉杉股份带来了巨大的负债压力。截至2024年9月,杉杉股份的总资产为475.76亿元,总负债为246.18亿元,资金缺口压力大。更糟糕的是,杉杉股份的控股股东还不断占用其现金流,从2022年1月到2024年4月,累计占用公司资金达17.88亿元。

在实控者眼中,杉杉股份和集团同属“杉杉系”,都是“一家人”。然而,对于公开市场投资者来说,却应有内外之别。长期被控股公司占用现金流,对投资者来说显然有失公允。因此,杉杉股份的股价也从20元左右跌至目前的7元左右,投资者用实际行动表达了对公司现状的不满。

多元化经营始终是中国商业环境中绕不开的话题。大到杉杉这样规模的企业集团,小到遍布中国的小超市,都面临着多元化经营的选择与压力。然而,受限于管理能力和生产资料的局限,能够成功驾驭多元化经营的企业少之又少。对于郑永刚来说,带领杉杉开启多元化征程有其必要性,服装行业尤其是西服正装并不是一个可以提供长期强劲发展动力的行业。在世纪之交那个千帆竞发的时代里,也无法承载企业经营者的野心与骄傲。过去多年服装产业的衰弱,以及在互联网时代所面临的严酷竞争,也验证了郑永刚当年积极转型的正确性。杉杉早早入局电池材料领域,可以说是高瞻远瞩的正确判断。

然而,即便如此,也并不意味着多元化转型和持续性经营就能成功。杉杉不仅未能发展成宁德时代那样的行业巨头,到如今甚至连企业的现金流都已出现问题。最终发展成创始人过早离世、企业经营陷入困顿的局面,令人扼腕叹息。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RSS订阅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