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元宵节的落幕,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正式宣告结束。然而,今年春节期间电商平台的“送礼”功能,并未能如预期般掀起热潮,与往年的红包大战形成鲜明对比。
早在2024年12月18日,微信便推出了“送礼物”功能,这一结合了送礼与购物的新形态,曾被视为微信在电商领域的又一重要布局。当时,该功能一经上线便引发了广泛关注,众多电商巨头如抖音、淘宝、京东、快手等也迅速跟进,纷纷推出了类似功能。
然而,节后的数据却并未如外界所期待的那样火爆。尽管微信在《2025春节数据报告》中透露,广东、山东、浙江三省收到的礼物数量位居前列,甚至新疆、西藏等偏远地区也有人收到“蓝包”祝福,但关于送礼功能的参与人数和GMV(商品交易总额)等关键数据,微信却并未公开。
与微信红包在蛇年春节期间的表现相比,“送礼物”功能的落寞更为明显。当年,微信红包凭借创新的红包封面设计,成功吸引了数亿用户的参与,而“送礼物”功能却未能复制这一辉煌。抖音、淘宝等电商平台虽然也公开了相关送礼数据,但同样只是次要数据,整体表现并不理想。
从各家平台公开的数据来看,送礼电商在品类上呈现出一定的差异。微信送礼中的热销产品主要集中在小家电、图书等社交色彩较浓的品类上,这符合微信作为社交平台的特点。而抖音则更侧重于本地生活服务,其送礼功能与线下门店的营销紧密结合。淘宝则更贴近送礼的初衷,如助听器、大牌化妆品等商品成为热门选择。
尽管各家平台都在送礼电商上有所布局,但送礼作为一种低频行为,其天花板相对明显。据艾媒咨询的数据显示,中国礼物经济产业市场规模虽然逐年递增,但相比庞大的社零消费总额,其占比仍然有限。送礼行为中的形式感也是一把双刃剑。对于熟人之间的送礼,形式感往往并不被看重,而各平台的送礼功能则更适合于特殊关系之间的送礼行为。
从目前的观察来看,送礼功能与即时零售的结合或许更具潜力。传统电商的到货时间较长,容易破坏送礼行为中的情感色彩,而即时零售的当天到货则能大大提升送礼的情感体验。然而,微信送礼功能目前更类似于电商购物的方式,其小众化的存在方式或许难以在短时间内改变。
总的来说,尽管送礼电商在春节期间并未能如预期般火爆,但作为一种早已融入到日常生活中的行为,送礼仍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未来,送礼电商能否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仍然需要时间的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