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全球金融市场关注的焦点逐渐转向了中国,特别是外资投行高盛与德意志银行的动作尤为引人注目。这两大机构纷纷发出了“加仓中国”的信号,预示着国际资本对中国市场前景的看好。
在2025年新年后的首个交易周,A股市场迎来了开门红,上证指数、创业板指数以及科创50指数均实现了显著上涨。这一波涨势不仅振奋了国内投资者的信心,也吸引了更多外资的目光。
德意志银行在2月5日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中,以《中国的,而不是AI的,斯普特尼克时刻》为题,强调了中国在科技领域的突破性进展。报告中的“斯普特尼克时刻”一词,源于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历史事件,暗示了中国在科技领域正迎来类似的历史性转折点。
而高盛则更早一步,于前一天预测2025年MSCI中国指数有14%的上涨潜力,并特别指出中国科技股在被重新估值后将有20%的收益机会。高盛认为,中国的政策周期已进入实施阶段,这将为股市的稳定增长提供有力支撑。
实际上,中国市场的这一波涨势并非偶然。自2024年9月底以来,中央推出的一系列“一揽子增量政策”已经为市场注入了强劲动力。这些政策旨在刺激经济,推动高质量发展,并为中国资产的未来重估奠定了基础。
在科技领域,中国企业的表现尤为亮眼。以DeepSeek为例,这家中国AI公司在发布推理大模型DeepSeek-R1后,迅速实现了用户数量的快速增长。DeepSeek-R1的成功不仅颠覆了硅谷主导的“资本密集型”AI研发模式,还通过低成本高效率的模型训练方式,引发了全球科技界的广泛关注。
DeepSeek-R1的技术突破标志着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系统性崛起。这种崛起不仅体现在技术自主性和创新效率的提升上,更在于中国AI企业开始在全球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这一趋势将进一步推动中国资产的价值重估,并加速全球科技格局的重构。
中国在全球制造业中的地位也日益巩固。中国企业在半导体、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等领域形成的“高性价比+快速迭代”复合优势,使得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从“成本中心”逐渐转变为“创新枢纽”。这种转变不仅提升了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力,也为全球企业提供了更多合作机会。
随着越来越多的外资机构开始看好中国市场,中国资产正经历着历史性价值重估。德意志银行预测,2025年将是中国超越其他国家的一年,中国股票的“估值折价”现象将逐渐消失。而高盛则预计MSCI中国指数在2025年将实现显著上涨。
在政策层面,中国也在积极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中央金融办等六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工作的实施方案》明确提出了未来三年公募基金和商业保险资金投资A股的具体目标。这一政策的实施将为A股市场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进一步推动市场的稳定发展。
中国市场的崛起已成为全球金融市场的焦点之一。随着外资机构的纷纷加仓和政策的持续推动,中国资产的价值重估已成必然趋势。对于投资者而言,把握这一历史机遇将成为未来获得超额收益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