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啤酒消费遇冷,餐饮颓势下啤酒巨头何去何从?

   时间:2025-02-09 04:59:55 来源:沥金作者:沥金编辑:快讯团队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近年来,啤酒行业的旺季似乎已悄然褪色,从各大巨头的2024年前三季度财报中便可见一斑。普遍停滞不前的营收与净利润的下滑乃至亏损,成为行业内的普遍现象。

以燕京啤酒为例,尽管其表现相对较好,但营收增幅也仅有3.47%。青岛啤酒的营收同比下滑6.52%,净利润仅增长1.67%;兰州黄河的营收下滑10.41%,甚至由盈转亏,净亏损超过3800万元。重庆啤酒的营收微增0.26%,但净利润却下滑0.9%。即便是以“高端啤酒”著称的百威亚太,在中国市场的净收入也下滑了14.1%。

事实上,啤酒消费的拐点早已显现。自2013年达到产量峰值后,国内啤酒产量便逐渐下滑。过去多年间,行业之所以能够维持业绩增长,主要得益于提价策略和高端化趋势的推动。

然而,这些曾经奏效的策略如今似乎已失去效力。是消费者的聚会习惯发生了改变,还是对啤酒的热情减退?探究其背后原因,线下餐饮业的萧条无疑对即饮啤酒市场造成了冲击。

啤酒,作为聚会时的气氛担当,其命运与餐饮业紧密相连。淡型工业啤酒以其亲民的价格和清爽的口感,早已成为夏日宵夜的标配。而线下餐饮场景,更是啤酒推广的黄金渠道,集品牌宣传、产品体验、消费和复购于一体。然而,随着消费降级的加速和餐馆的大量倒闭,这一传统模式正面临严峻挑战。

据天眼查数据显示,仅2024年上半年,国内餐饮注销、吊销的数量便高达105.6万家,逼近2023年全年总数。KTV等酒水消费重地也未能幸免,9年间倒闭了7万家。线下餐饮业的重创,无疑对啤酒市场造成了巨大影响,即便是主打高端精酿概念的品牌也未能幸免。

然而,在即饮啤酒市场一片惨淡的同时,非即饮啤酒市场却悄然崛起。随着消费者越来越注重性价比和私密性,回家小酌的需求逐渐增加。这一趋势在海外早已显现,日本非即饮渠道销量占比甚至超过80%。而在国内,这一趋势也正逐渐显现。电商平台上的销售数据便是有力的证明。

2024年全年,啤酒在淘天的销售额同比增长24.8%,TOP8的品牌均保持销售额和销量的正向增长。其中,青岛啤酒销量同比增长65%,百威啤酒销量同比增长39%,雪花啤酒销量同比增长更是高达97%。小规格、易拉罐装或小玻璃瓶装的产品,正逐渐取代高大的玻璃瓶,更加适合家庭场景下的自饮需求。

面对消费总量的下滑和存量竞争的阶段,啤酒企业要保持增长,提价无疑是必然之选。近年来,各大品牌纷纷推出高端产品、精酿啤酒等,试图通过提升单价来拉动增长。精酿啤酒凭借其多样的口感和独特的喝法,得到了市场的认可。预计到2025年,中国精酿啤酒的市场规模将达1300亿元。

然而,精酿并非唯一的出路。啤酒行业的竞争已经从渠道和价格,进入了文化、个性和多元化的阶段。重庆啤酒旗下的“夺命大乌苏”之所以能够出圈,便是因为抓住了社交平台传播的热度和年轻人的需求。未来,啤酒企业要想继续保持增长,关键在于将年轻人培养成下一代消费主力。除了优化口感、丰富口味外,还可以尝试让啤酒成为饮料的一种,而非仅仅是酒。比如科罗娜无醇啤酒便颇受不想喝醉的年轻人欢迎。

在多元化的消费需求下,各种啤酒都有其独特的受众。关键在于给年轻的消费者一个喝啤酒的理由,让啤酒成为他们生活方式的一部分。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RSS订阅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