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家丹尼尔·C·丹尼特(Daniel C. Dennett)于2024年去世,享年82岁。作为一位多才多艺的学者,丹尼特不仅在哲学领域有着深远影响,还在多个领域展现了他的才华。他既是雕塑家、水手,也是一位能歌善琴的艺术家,更以其幽默的诙谐打油诗和对宗教的犀利批判而闻名。然而,丹尼特最为人称道的成就,还是他在心灵哲学领域的贡献。
丹尼特的一生充满了探索与求知。他早年受到吉尔伯特·赖尔的《心灵的概念》和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的《哲学研究》的启发,前往牛津大学攻读研究生学位。在那里,他与同学们关于手臂“发麻”体验的对话,激发了他对心灵哲学的终身兴趣。丹尼特在自传《我一直在思考》中回忆道,这次对话让他意识到,要理解心灵,就必须了解大脑。
丹尼特的研究标志着心灵哲学领域的重大转变。在他之前,哲学家们主要关注日常语言哲学,试图通过分析日常用语来理解心灵。然而,丹尼特提出,心灵哲学应当从科学,尤其是神经科学中汲取灵感。这一观点在2016年的一项民调中得到了验证,丹尼特被评为二战后最重要的英语国家心灵哲学家之一,仅次于杰里·福多。
丹尼特的研究核心在于探讨常识心理学与科学图景之间的关系。他借鉴了威尔弗里德·塞拉斯的显现图景和科学图景的概念,认为常识心理学是我们对心灵的自然、朴素认知,而科学图景则提供了更为深入的理解。丹尼特认为,科学应当解释常识心理学中的现象,如自我、信念、欲望和意图等。
对于“自我”这一概念,丹尼特提出了独特的见解。他反对将自我视为具有独立存在的实体,而是认为自我是“叙事重心”,是围绕一个人心理生活组织起来的抽象点。丹尼特通过讲述一个关于写故事的机器的故事来阐述这一观点,认为自我是在语言和行为的互动中逐渐形成的。
丹尼特还探讨了意向性(即信念、欲望和意图)的本质。他拒绝了福多的实在论和丘奇兰德的虚无主义,认为意向性表达的目的不是为了寻找行为的内部因果关系,而是为了理解行为。丹尼特提出“意向性系统理论”,认为一个实体要成为意向系统,只需要展现出能让意向立场切实发挥作用的行为模式。
在意识问题上,丹尼特的观点尤为复杂且具争议。他并非意识否认者,而是对特定意识概念——感受质(Qualia)提出了质疑。丹尼特通过一系列哲学论证和虚构场景来削弱感受质的吸引力,认为意识的关键在于表征的后续效应,即它们对思想和行为的影响。
丹尼特对心灵哲学的贡献不仅在于他的理论创新,更在于他对常识心理学的深刻洞察。他坚持认为,哲学应当关注日常生活中我们关于人和心灵的思考和语言。尽管他愿意放弃那些与科学冲突的常识心理学部分,但他认为很少有常识心理学的内容是无法挽救的。丹尼特的目标是在保留日常概念重要部分的同时,去除那些阻碍理解的曲解。
丹尼特的去世无疑是哲学界的一大损失。然而,他的思想和理论将继续影响着未来的心灵哲学研究。正如他所追求的那样,丹尼特试图理解心灵的显现图景与科学图景如何相互关联,为心灵哲学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