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2024年12月15日个人养老金制度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这一养老保障新政策正逐步深入人心。据统计,个人养老金账户数量已迅速增长,覆盖超过7000万户家庭,为储蓄存款、理财产品、商业养老保险、公募基金等金融产品开辟了新的市场空间。
截至2025年1月26日,一项由中国银行发起的在线调查显示,约52.5%的受访者计划每年顶格投入1.2万元参与个人养老金缴存。这一数据反映出公众对个人养老金制度的积极态度和高参与度。
国家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的数据显示,市场上个人养老金产品种类繁多,涵盖四大类别,总数已达965只。其中,储蓄类产品以466只的数量占据主导地位,成为众多投资者的首选。那么,数量上的优势是否意味着储蓄类产品更受青睐呢?
根据中国银行在线调查的结果,超过53%的受访者倾向于选择存款作为增值财富的主要途径。济安金信养老金研究中心的研究报告进一步指出,个人养老金缴存资金中,约60%~70%的资金流入了银行储蓄产品,这一比例远超其他三类产品。这显示出储蓄类产品在个人养老金制度中的核心地位。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个人养老金存款的利率并非一成不变。随着市场利率的变化,进入2025年后,个人养老金存款利率出现了下调。目前,5年期年利率普遍在2%左右,与去年底部分银行推出的高利率产品相比,已有明显下降。
尽管如此,与普通存款产品相比,个人养老金存款在利率和起存门槛上仍具有显著优势。以中国银行为例,该行3年期个人养老金存款产品的年利率比普通整存整取产品高出40个基点。若按每年最高缴存额1.2万元计算,3年累计的利息收入将多出144元。部分银行如渤海银行推出的养老金专属存款产品,起存金额低至50元,却能与高起存金额的普通存款产品享受同等利率。
个人养老金储蓄产品的优势在于其稳定性和安全性,为低风险偏好且无暇打理财务的人群提供了一个理想的投资选择。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信息中心副主任闫化海指出,个人养老金账户具有强制储蓄的特性,有助于确保资金的长期积累。他建议投资者在选择产品时,应综合考虑持有期限、风险偏好和收益预期。
市场上部分银行还针对不同地区实施了差异化的利率策略。以恒丰银行为例,该行在长沙、成都、苏州、南京四地的个人养老金存款产品利率设定与其他地区存在差异,利差最高可达35个基点。这种差异化定价策略反映了银行在市场竞争中的灵活性和针对性。
在特定养老储蓄方面,自2022年试点以来,这一专为养老目标而设立的储蓄类别已逐渐进入公众视野。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等四家国有大行在五个试点城市推出了特定养老储蓄产品,受到了市场的广泛关注和好评。虽然试点期限已结束,但这一创新产品为未来个人养老金制度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探索和经验。
除了特定养老储蓄外,多家银行还结合自身产品特色,推出了一系列特色化存款产品,如民生银行的安心存、华夏银行的颐养存等。这些产品不仅丰富了个人养老金制度下的金融产品种类,也为投资者提供了更多样化的选择。
随着个人养老金制度的全面实施和不断完善,未来将有更多符合长期养老需求的金融产品被纳入个人养老金产品目录。这将进一步推动个人养老金制度的发展,为广大民众提供更加全面、优质的养老保障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