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项深海科研壮举在南海海域成功上演,由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携手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等机构组成的科研团队,在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的鼎力支持下,成功投放了高能水下中微子望远镜(HUNT)探测器单元的样机。
此次投放任务中,四个新型探测器单元与一个LED光源刻度单元被精准送达1600米深的预定海底位置,并已顺利接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海底科学观测网—南海海底观测子网”的电路与网络系统,目前运行状况稳定。
高能水下中微子望远镜的宏伟构想源自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科研团队。他们计划将这一装置部署在千米深的水底,专门用于捕捉能量超过十万亿电子伏特的中微子。这一创新举措有望为中微子天文学的发展开辟新天地。
据悉,高能水下中微子望远镜探测器阵列将覆盖广阔的海域,面积约为600平方公里。科研团队预计,在未来两年内,该望远镜将能够观测到中微子天体点源,并在接下来的十年里发现多达数十个中微子天体,从而在中微子天文学领域占据领先地位。
为了这一目标的实现,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科研团队原创性地设计了探测器单元方案,并经过两年的不懈努力,成功研发出新型探测器单元。此前,他们已在贝加尔湖进行了实地验证,成功布放了12个探测器单元样机,为后续的大规模部署积累了宝贵经验。
中微子,这一神秘的基本粒子,属于费米子类,因其独特的性质而备受科学家们的关注。它通过弱相互作用和引力与其他物质发生相互作用,但由于弱相互作用力程极短,中微子几乎可以不受阻碍地穿越正常物质,这使得它们的检测变得异常困难。
尽管中微子的质量极小,甚至在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内被认为质量为零,但至今尚未有实验能够证实中微子具有非零磁矩。这一未解之谜仍然激励着科学家们不断探索和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