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桂园在近期迎来了一波关键的转折点,其正式复牌的消息如同一剂强心针,为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1月21日,这家地产巨头在停牌许久后终于重新亮相,股价当日飙升,涨幅一度逼近28%,这一表现也带动了整个地产板块的上涨。然而,好景不长,次日多数房企股价回落,碧桂园的股价亦未能维持高位。
在农历新年到来之前,碧桂园密集释放了一系列积极信号。先是1月9日,公司公布了境外债务重组的详细方案;紧接着14日,两份延迟已久的财报终于面世,同时,公司股票也顺利实现了复牌。这无疑为碧桂园董事会主席杨惠妍带来了一丝宽慰,让这个春节过得相对安心。
尽管复牌和债务重组方案的公布为碧桂园赢得了短暂的喘息之机,但从长远来看,公司面临的挑战依然严峻。如何确保项目的顺利交付,以及如何加快手中项目的变现速度,成为了摆在碧桂园面前的两大难题。债务重组方案显示,碧桂园计划削减约116亿美元的债务,并将债务到期时间延长至多11.5年,同时,加权平均借贷成本也将从6%大幅降至2%。
为了争取债权人的支持,碧桂园提出了五种债务削减方案,其中包括现金回购和新债务工具等选项。然而,债权人的反应却呈现出明显的分化。一部分债权人对转股价等条款表示不满,明确反对重组方案;而另一部分债权人则表达了对碧桂园的支持,希望公司能够尽快走出困境。
支持碧桂园的债权人主要看重两点:一是杨惠妍家族将向公司提供11亿美元的股东贷款,部分将转为公司股票,剩余部分则转为马来西亚森林城市项目的股权;二是碧桂园在过去一年中通过大规模抛售资产,成功回笼了大量资金,据统计,2024年全年,碧桂园共处置了约162.4亿元人民币的境内外公司股权及物业资产。
尽管重组方案面临一定的阻力,但杨惠妍家族的积极态度无疑为碧桂园赢得了更多的同情和支持。那些反对重组方案的债权人,很可能是在转股价方面仍有期待,从侧面反映出他们对碧桂园未来的信心。
回顾碧桂园的财务状况,其债务问题依然严峻。根据财报数据,2023年碧桂园的总资产和总负债分别减少了25.9%和16.1%,有息负债也减少了约8%。然而,到了2024年中期,公司的总资产和总负债虽然继续减少,但有息负债却略有上升,且短期负债占比高达80%以上。这表明碧桂园的资产变现能力已经接近极限,未来能否成功化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杨惠妍家族是否愿意进一步投入真金白银。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碧桂园的财务状况不容乐观,但公司尚未陷入资不抵债的境地。然而,其净资产的大幅缩水却是不争的事实。与此同时,碧桂园的销售业绩也大幅下滑,导致现金流紧张。2023年和2024年上半年,公司的权益销售金额分别腰斩至1743亿元和260亿元,销售额的暴跌直接影响了公司的现金流。
尽管面临诸多挑战,但碧桂园手中仍持有大量土地储备和开发项目。然而,如果不能将这些项目成功变现,那么这些资产也将无济于事。按照碧桂园的债务重组计划,未来16年内,公司预计将从3000多个境内外开发项目中提取226亿至280亿元人民币的自由现金用于偿债。然而,截至2024年6月底,碧桂园的总债务中已有超过1400亿元人民币发生了违约或交叉违约。
碧桂园的保交楼任务也十分艰巨。尽管公司近年来一直强调保交楼的重要性,但实际完成情况却并不理想。2023年和2024年,公司的保交楼完成率均低于预期,整体呈现下降趋势。这无疑进一步加剧了公司的资金压力和市场信任危机。
碧桂园虽然迎来了一波积极的转折点,但未来的道路依然充满挑战。如何在债务重组、资产变现和保交楼等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将成为决定碧桂园能否真正重生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