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球汽车制造业迎来了一则震撼性消息:日本两大汽车制造商日产与本田已正式宣布进入合并谈判阶段。这一举动引发了业界的广泛关注与讨论。
根据双方发布的联合声明,此次合并旨在实现高达30万亿日元(约合1910亿美元)的总销售额,并期望营业利润超过3万亿日元。计划中的时间线显示,两家公司将在2025年6月左右完成谈判,随后在2026年8月前成立一家控股公司,届时日产和本田的股票都将从市场退市。日产的合作伙伴三菱汽车也将在2025年1月底前决定是否加入这一合并计划。
此次合并若成功,将成为自2021年菲亚特克莱斯勒与PSA集团合并成立Stellantis以来,全球汽车行业规模最大的重组案例。然而,合并背后的原因并不简单,尤其是对日产而言,其近年来面临的财务困境成为外界关注的焦点。
尽管从销量上看,日产的表现似乎并不糟糕,但财务数据却揭示了其严峻的现状。今年前三季度,日产全球销量微增0.4%,达到250.5万辆。然而,净利润却大幅下滑。今年上半年,日产汽车的净利润同比下跌了94%,从1286亿日元降至9.95亿日元;第三季度更是从盈利转为净亏损,营收同比下滑5.1%,净亏损达到93亿日元。面对这样的财务压力,日产不得不下调全年预期,营业收入和营业利润均大幅削减。
在这样的背景下,日产开始了一系列自救行动,包括削减产能、降低成本和裁员等。然而,这些措施似乎并未能从根本上解决日产的问题。因此,与本田的合并被视为日产寻求新出路的重要一步。不过,日产首席执行官内田诚强调,合并并不意味着放弃自救,而是为了确保公司未来的竞争力。
然而,对于日产当前的困境,分析人士认为其根源在于对市场需求的误判。尤其是在中国市场和北美市场,日产未能及时推出符合消费者需求的产品。在中国市场,日产面临着本土品牌的激烈竞争和消费者偏好的快速变化,而日产的产品线相对单一,无法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在北美市场,日产则未能及时推出混合动力车型,导致市场竞争力大幅下降。
面对这些问题,日产曾试图通过转型计划来扭转局面。然而,从目前的结果来看,这一转型并未能成功。日产在全球市场上的电动车型数量有限,且在中国、日本和欧洲的新能源渗透率均未达到目标。这进一步加剧了日产的财务挑战。
在这样的背景下,日产与本田的合并被视为一种无奈之举。然而,合并后的前景并不明朗。本田首席执行官三部敏宏虽然表示这不是一项救助计划,但合并的一个条件是日产必须完成所谓的“扭亏为盈”计划。分析人士也对合并持谨慎态度。他们认为,本田和日产在市场和产品上具有很高的相似性,缺乏互补性。因此,合并后的整合难度和协同效应的实现将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历史总是充满了惊人的相似性。回想起1999年雷诺发起的“日产大营救”,日产曾通过雷诺的援助走出了困境。然而,如今的合并能否再次拯救日产于水火之中,仍然是一个未知数。毕竟,汽车市场的竞争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日产和本田面临的挑战也远比过去更加复杂和严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