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港刷新全球港口历史纪录,年吞吐量突破5000万标箱大关。
在2024年末的冬日暖阳中,上海港洋山四期自动化码头迎来了历史性的一刻。伴随着桥吊远程操作员的精准指挥,一只身着红色外衣的集装箱从全自动无人导引车(AGV)上被稳稳吊起,并顺利安置在远洋班轮的甲板上。这一刻,标志着上海港成功完成了2024年的第5000万标准箱(TEU)装卸作业,创造了全球港口年吞吐量的新纪录。
上海港,这座昔日还是田野荒郊与孤岛幽隐之地,如今已成为全球航运版图上的璀璨明珠。自1978年开启集装箱运输的先河以来,上海港的吞吐量便如同插上了翅膀,迅速攀升。从当年“平乡城”轮鸣笛起航,仅实现7951标准箱的吞吐量,到如今跃上5000万标准箱的历史新峰,上海港的每一步都记录着中国港口发展的辉煌篇章。
回顾发展历程,上海港的集装箱吞吐量在1994年首次突破100万标准箱,1995年便跃居全球集装箱港口前20强。此后,更是以惊人的速度跨越了一个又一个历史雄关:2003年突破1000万标准箱,2006年、2011年、2017年分别跨越2000万、3000万、4000万标准箱。如今,上海港不仅有望连续第15年位居全球港口吞吐量榜首,更以其卓越的连通度和高效的物流能力,巩固了世界一流航运枢纽的地位。
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在全球航运中心城市综合实力排名中已连续五年稳居前三,拥有近350条国际航线,覆盖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700多个港口。洋山港区更是连续两年位列全球集装箱港口绩效指数(CPPI)榜首,彰显出上海港在智能化、自动化方面的卓越成就。
洋山四期首席桥吊远程操作员黄华亲眼见证了洋山四期的成长与发展。他感慨地说:“洋山四期开港的第一箱是我起吊的,如今看着它羽翼丰满,我倍感自豪。今年,洋山四期有望冲破700万标准箱的历史关口。”
洋山四期的成功,离不开其背后的智能管控系统(ITOS)。这一系统不仅打破了国外港口软件技术的垄断,更让我国自动化码头成功内嵌了“中国芯”。历经多次升级迭代,这颗“中国芯”已助力洋山四期的装卸物流能力与效率稳居全球自动化码头之首。其研究成果也在国内外14个码头中得以应用,其中就包括秘鲁的钱凯港。
上海港与钱凯港的合作,不仅缩短了中秘间的海运时间,更降低了物流成本。首批由“钱凯—上海”直航航线运输的秘鲁特色水果,如蓝莓、牛油果等,在更短的时间内抵达了上海洋山港码头,为生鲜货物的运输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上海港在自动化领域的探索并未止步。继洋山四期之后,罗泾集装箱港区一期工程也于今年正式开港,标志着上海港在自动化码头领域的又一次全新尝试。这次,上海港装上了一颗性能更佳的“中国芯”(NEO-TOS),可直接复制到传统码头上,进一步提升了码头的自动化水平。
在绿色港口建设方面,上海港同样取得了显著成就。目前,上海港已位列保税液化天然气(LNG)加注港全球前三位,并成功完成了对大型集装箱船绿色甲醇燃料的“船-船”同步加注作业,迈出了绿色甲醇加注业务的历史性一步。未来,上海港将继续推动清洁能源加注中心的建设,促进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功能的集聚与能级的放大。
面对全球复杂的国际经贸形势,上海港承压前行,持续增长。其中,港口集疏运体系的不断完善成为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的重要增长点。上海港已与包括长三角16个港口在内的22个长江沿线省市港口进行深度合作,强化了母港与腹地港航物流资源的协同效应。
上海港还积极推动国际中转业务的发展,今年同比增长超2成,有望全年超700万标准箱。同时,在海关、海事、边检等口岸单位的支持下,沿海捎带、国际集拼和上海港“9610”跨境电商等全新业务的试点推广,也成为了集装箱增量的新引擎。
然而,上海港在吞吐量不断攀升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以及技术变革的加速等因素,都可能对港口的未来发展带来影响。因此,上海港需要在保证吞吐量增长的同时,注重可持续发展,加强环境保护和绿色港口建设,以确保港口未来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