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探索宇宙奥秘的征途中,中国科学家再次取得突破性进展。中国科学院的研究团队通过对“嫦娥六号”从月球背面带回的珍贵样品进行深入分析,揭示了月球磁场强度在28亿年前可能发生的一次显著反弹。这一发现颠覆了以往认为月球磁场在约31亿年前急剧减弱并长期保持低能状态的认知。
这项研究成果不仅为人类首次提供了来自月球背面的古磁场信息,还为理解月球磁场的演化历程提供了至关重要的线索。相关研究成果已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自然》上发表,引起了科学界的广泛关注。
地球拥有一个强大的磁场,这个磁场由地球液态外核中的导电流体运动产生,就像一台巨大的“发电机”。它不仅包裹着地球,还能有效屏蔽宇宙射线,保护地球的大气、水源等生命要素,为生命的繁衍提供了适宜的环境。而月球,这颗地球的近邻,也曾拥有过类似的“磁场发电机”。
揭示月球“磁场发电机”的演化过程,对于深入了解月球的内部结构、热历史以及表面环境的变化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由于月球样品的稀缺性和局限性,科学家们对月球古磁场的了解一直相对有限。尤其是关于月球磁场中晚期演化过程的信息,更是缺乏足够的约束。
图示中,“嫦娥六号”带回的玄武岩样品中的磁场记录揭示了28亿年前月球上存在着相对活跃的“磁场发电机”。这一发现填补了月球古磁场记录中的一段空白,为科学家们提供了宝贵的线索。
图示展示了月球表面的磁异常分布以及历次月球探测任务的着陆点。这些数据为科学家们提供了更多关于月球磁场演化的信息。
“嫦娥六号”带回的样品中,玄武岩的主期次喷发年龄被确定为28亿年。这些来自月球背面的样品正好处于科学家们迫切希望填补的年龄空窗期,为认识“月球发电机”的时空演化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
在对比了不同“磁场发电机”模型的模拟结果后,研究团队发现,“嫦娥六号”玄武岩记录的古磁场强度与基底岩浆洋模型产生的场强最为吻合。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排除了其他方式为月球“磁场发电机”提供补充能量的可能性。
《自然》杂志的审稿人对这项研究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它是一项具有高度原创性的工作。研究团队对人类首批月球背面玄武岩进行了严谨的古地磁分析,提供了高质量、高水准的数据。其中一位审稿人更是表示,这项研究填补了月球古磁场记录中长达十亿年的空白,并首次提供了来自月球背面的古磁场测量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