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技术创新领域,一个由Henry Chesbrough提出的“漏斗模型”理论,生动描绘了技术从诞生到商业化的残酷筛选过程。该模型指出,尽管开放式创新鼓励多样性和广泛性,但最终仅有10%的技术能够成功穿越漏斗,进入市场并实现产业化,其余90%则逐渐消失于公众视野。
2024年,这一理论在大模型领域得到了验证。年初时,业界还沉浸在“中国能否孕育顶尖大模型”的热烈讨论中,而仅仅一年后,国产大模型的数量便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备案并上线的大模型已超过百个。然而,随着市场的逐步检验,这些大模型中的绝大多数并未能持续闪耀,仅有约10%的模型凭借其市场活力和用户活跃度,成功进入了竞争的决赛圈。
当前的大模型市场,已经形成了两大势力阵营:一方是以互联网和云计算企业为代表的科技巨头,如百度的文心大模型、阿里巴巴的通义大模型、腾讯的混元大模型、字节跳动的豆包大模型以及华为的盘古大模型;另一方则是以“AI六小虎”为代表的头部创业公司,如智谱AI的智谱清言和零一万物的Yi大模型家族等。这些企业共同构成了大模型市场的核心力量。
回顾2024年的大模型发展历程,不难发现,这一领域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洗牌。随着技术的不断迭代和市场的逐步成熟,那些缺乏竞争力的大模型逐渐被淘汰,而少数具备可持续资源投入、快速迭代能力和可变现商业通道的模型则脱颖而出。这些模型不仅拥有强大的技术实力,还能够在商业化方面取得显著成果。
以字节跳动为例,该公司在2024年全力押注大模型领域,凭借其火山云基础设施和人才团队的积累,以及大规模的挖人和增加投入,其豆包大模型在短时间内便取得了显著成果。日均Tokens使用量从5月的1200亿迅速增长到9月的1.3万亿,展示了其强大的市场潜力和用户活跃度。
与此同时,百度文心大模型也凭借其全栈布局和快速迭代能力,在市场中占据了一席之地。文心大模型不仅在芯片、框架、模型和应用等方面实现了联合优化,还不断推出新版本和工具版,进一步提升了推理速度和效果。这些努力不仅增强了用户和开发者的信心,也增加了其付费意愿和使用黏性。
在商业推广方面,大模型企业也展开了激烈的竞争。随着模型进入免费时代,企业不得不寻找其他商业通道来实现营收。科技巨头凭借其掌握的用户数据、应用产品和渠道资源,能够直接让AI大模型触达最终用户并实现价值付费。而AI创业公司则通过提供新锐的技术和产品解决方案,在商业市场中脱颖而出。
大模型企业还通过烧钱营销和走向应用两大主题来争夺活跃用户。烧钱营销虽然能够提升品牌知名度和用户基数,但商业价值的不确定性也不容忽视。而走向应用则成为大模型实现商业化的重要路径。通过提供智能体和工具链等支持能力,大模型企业能够降低开发门槛,让更多人能够上手AI开发,从而推动大模型在更广泛领域的应用。
展望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市场的逐步成熟,底层模型的数量将进一步减少,最终只留下少数几个基础模型作为AI基础设施来支撑丰富多样的下游应用。同时,大模型的使用也将进一步简化,智能体开发与专属模型训练将变得更加容易上手。生态的扩大也将成为大模型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基础模厂需要构建更加完善的生态系统来满足用户的定制化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