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AI技术的浪潮之下,全球科技巨头们正以前所未有的热情争抢着一个共同的资源——人才。最近,谷歌NotebookLM核心团队的集体离职创业,以及Vision Transformer(ViT)三位主要作者共赴OpenAI的消息,无疑为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再添了一把火。
谷歌NotebookLM核心成员Raiza、Jason、Stephen的新公司网站已经启动建设,而ViT的三位作者则加入了OpenAI新成立的苏黎世部门。这样的动向不仅彰显了AI技术人才的炙手可热,也反映了科技公司之间竞争的日益白热化。
AI技术的快速发展,正推动着其向大规模应用阶段的迈进。然而,在这一进程中,一个严峻的问题逐渐浮出水面:AI技术的落地正面临着“最后一公里”的难题。尽管生成式AI技术已经取得了显著的突破,但在实际应用场景中,却往往难以找到真正能够发挥其价值的“Killer App”。
在AI技术的研发者和从业者之间,存在着一条难以逾越的鸿沟。许多公司在开发AI产品时,往往过于关注技术的先进性,而忽视了用户的实际需求。这种“拿着锤子找钉子”的做法,导致了许多AI产品在实际应用中难以得到广泛认可。
以AI视频生成为例,尽管技术日新月异,但由于缺乏必要的控制元素,使得生成的视频往往难以满足专业剪辑师的需求。这种现象的背后,是AI技术研发者和从业者之间认知上的差异和缺乏沟通。
在B端市场,AI技术的落地同样面临着诸多挑战。通用场景模型虽然部署门槛低,但难以应对特定的边界情况;而细分行业模型虽然效果好,但需要海量的数据和繁重的标注工作。这使得许多企业在引入AI系统时,不得不权衡人力、运维成本等因素。
面对这样的困境,一个关键性的问题浮现出来:如何让AI技术更好地与行业需求相结合?答案是双向奔赴,既需要AI研发者去了解行业知识,也需要行业从业者去学习AI技术。
近年来,各大厂商纷纷推出了“零门槛”的AI产品,使得AI技术的使用门槛大大降低。像Cursor这样的AI辅助编程工具的出现,更是让编程变得前所未有的简单。这一切都为行业从业者主动拥抱AI技术提供了可能。
在医疗、化工、智慧港口等领域,AI技术已经开始展现出其巨大的潜力。通过AI大模型的应用,医生们可以在短时间内掌握AI辅助诊断工具的能力,提高诊断效率和准确性。在化工厂中,自动化系统经过长时间稳定生产已经大幅减少了人员干预、降低了劳动强度,显著增强了装置运行的稳定性与安全性。
然而,AI技术在行业中的落地仍然面临着诸多现实挑战。其中,“没人教”是一个首要问题。既懂行业又懂AI的“双师型”教师稀缺,导致行业+AI方向缺乏体系化的教材和前沿的实践案例。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许多科技公司和高校开始合作,共同培养行业AI复合型人才。上周,由东北大学、中国医科大学联合华为开展的行业AI应用创新孵化营正式开营。在为期两天的活动中,来自医疗领域的研究者们共同体验了一场AI与医学的融合之旅。
课程从人工智能方法的发展讲起,深入浅出地介绍了AI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同时,华为还邀请了一批前沿学者展示了医疗+AI交叉研究的落地成果,包括数据处理、自动填写病历、医疗影像检查等。
东北大学医学与生物信息工程学院执行院长赵越表示,医学与人工智能的融合是不可或缺的趋势,华为给予了学院无私的帮助和支持。在活动中,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教授齐瑞群以皮肤病的诊断为例,探讨了临床医疗诊断方法及存在的问题,并展示了AI技术在皮肤病理诊断中的应用。
华为提供了一站式、全栈自研的AI开发工具,从底层算力开始整合,向上支持主流开发框架,可以对计算资源、模型资源进行高效率调用。这让医学生们能够轻松驾驭AI开发、数据处理、大模型训练等技能,为未来的职业发展筑牢根基。
除了医疗领域,华为还在更广泛的领域推动着产教融合的探索。全国首届化工行业人工智能应用创新大赛的启动,旨在整合技术、场景和数据,打造共生共赢的产业生态联盟。同时,华东理工大学、青岛科技大学等学校的化工学院也与华为联合开展了“化工+AI”实训课程,培养了一批化工AI人才。
华为的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不仅为行业输送了急需的复合型人才,也推动了AI技术在行业中的广泛应用。通过产教融合的方式,华为正逐步构建起一个全方位的人才培养体系,为中国乃至全球的AI技术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