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全国各地陆续揭晓了2023年度的社会平均工资数据,引起了广泛关注。尽管民众普遍感受到薪资水平有所下滑,但统计数据却显示,社会平均工资依旧保持增长态势,并且增幅颇为显著。
面对这一现象,我们不禁要问:社会平均工资的上涨究竟意味着什么?在当前经济环境下,这一增长并未直接转化为民众收入的普遍提升,反而可能带来一定的经济压力。
要理解这一逻辑,关键在于认识社会平均工资与社保缴费之间的紧密联系。目前,许多地区的社保缴费标准都是基于上一年度的社会平均工资来设定的,包括缴费的下限和上限。具体而言,下限通常是上年度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的60%,而上限则是其300%。例如,若某城市上年度的社会平均工资为1万元,那么该城市的社保缴费基数下限便是6000元,上限则是3万元。
随着社会平均工资的上涨,社保的缴费基数也相应提升。近期,已有部分省份宣布上调社保缴费基数的标准。以广东省为例,该省人社厅发布了关于2023年全省全口径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月平均工资以及2024年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缴费基数上下限的通知。据通知,2023年广东省全口径城镇单位就业人员的月平均工资为9167元,据此计算出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缴费基数的上限为27501元。
至于缴费下限,则根据不同城市的具体情况有所不同。其中,广州市和省直的缴费基数下限调整为5500元,珠海、佛山、东莞、中山的缴费基数下限为4767元,而其他地区的缴费基数下限则调整为4492元。这一调整导致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的缴费金额也随之上涨。
以深圳市为例,调整后的缴费基数从3523元上涨至4492元,对应的公司和个人缴费金额也从1328.96元上涨至1596.75元,每月整体缴费增加了约267元。值得注意的是,这次调整的计算时间是从2024年7月1日至2025年6月30日,因此,在12月份缴费时,大家还需要补缴7月至11月这5个月的差额,合计补缴金额可能超过1000元。
对于大型企业而言,这一调整或许影响不大,因为许多大型企业原本就按照较高的缴费基数进行缴费。然而,对于小企业和灵活就业人员来说,这一调整则带来了不小的经济压力。许多小企业原本就按照社保缴费的最低下限来缴费,现在随着下限的提升,企业和个人的缴费金额都将相应增加。
这一变化可能对消费产生一定的挤出效应。当前,许多小微企业面临经营压力,收入下降、利润下滑并非个例。社保缴费基数的上涨意味着这些企业需要承担的社保费用将进一步增加,虽然每位员工每月增加的缴费金额看似不多,但如果员工数量较多,那么企业整体需要增加的缴费金额将十分明显。
以一个拥有200名员工的深圳工厂为例,若这些员工都按照深户二档来缴费,那么企业需要承担的费用将从之前的744.48元上涨至889.83元,每月增加145.35元,一年则需多承担1744元的社保费用。200名员工一年下来,企业就需要多承担34.88万元的费用。
为了减轻这一负担,一些企业可能会选择降低员工的绩效,从而导致员工实际到手的收入减少。再加上个人社保缴费的增加,员工最终到手的收入将更加有限。而对于灵活就业人员来说,这一调整的影响更为显著,因为他们需要自行承担全部的社保费用,随着基数的上调,他们每年需要多缴一两千元的费用。
在当前收入下降的背景下,预计大家在消费上会更加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