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零售行业的重大交易引发了市场的广泛关注。名创优品宣布将以62.7亿元的价格,收购永辉超市近30%的股份,这一举动不仅让永辉超市的股价连续涨停,也让市场开始重新审视这两家零售巨头的未来发展。
然而,从财报数据上看,永辉超市的资产状况并不乐观。近年来,永辉超市深陷亏损泥潭,净资产不断缩水,截至三季度财报,其净资产已降至57.95亿元。同时,其短期负债压力巨大,流动资产171亿元,而一年内到期的流动负债却高达226亿元,整体负债率也高达87%。这意味着,名创优品的收购款项,在填补永辉超市的短期还债资金缺口后,将所剩无几,且这些资金并非用于永辉的运营,而是用于支付前大股东的股权转让。
永辉超市的现金流状况同样令人担忧。其现金流正在急剧恶化,同比减少超过44%,其中还债是导致现金流恶化的主要原因。永辉超市的扣非净利润已连续多年亏损,2021~2023年累计亏损超过83亿元,今年前三季度又亏损6.9亿元。这些数据表明,永辉超市的资产价值正在迅速缩水,而名创优品付出的收购价格,显然远高于其内在价值。
与此同时,名创优品自身的财务状况也并不宽裕。虽然其现金余额足以覆盖此次收购款项,但这也意味着名创优品将耗尽其现金储备。更重要的是,名创优品自身也面临着内生性增长难题和商业模式转变带来的资金压力。其增长高度依赖门店规模的扩张,而非单店销售额的增长,这导致其资金压力持续加大。名创优品直营门店的大幅增长,也打破了其过去轻资产的运营模式,进一步加重了资金压力。
名创优品的租赁负债从去年同期的7.98亿元急升至16.09亿元,物业、厂房及设备也从7.69亿元增至12.77亿元,使用权资产从29亿元增长至38.43亿元。这些资金压力已经体现到了公司整体现金流当中,其截至2024年9月底的现金余额,相比去年年底已经减少了5亿元。因此,名创优品在自身资金压力持续加大的情况下,掏空现金流去投资永辉超市,无疑是一场风险巨大的赌博。
名创优品还计划对永辉超市进行所谓的“胖改”,即借鉴胖东来模式进行改造。然而,胖东来模式与永辉超市、名创优品的路线格格不入。胖东来模式以价值观驱动、利益分配、聚焦本土、极致服务为核心,拥有极高的本土渗透力和特色供应链,建立了深厚的竞争护城河。而永辉超市是全国性甚至全球性的标准化零售商,需要的是全国性、大规模、高周转的生存能力。两者在价值观、底层利益分配、业务模式到运营模式上都不兼容。
胖东来模式虽然强大,但存在明显的区域性扩张难题。其本土采购联盟、直采体系以及自有品牌体系都是建立在自身或本土供应能力之上的,离开河南的供给优势,胖东来模式无从谈起。而名创优品则坚持全球化扩张战略,两者从一开始就不在同一个故事剧本之内。胖东来常年将80%以上的利润分给员工,这种分配制度也与上市公司的利益分配机制相冲突。因此,永辉超市的“胖改”面临着天然且致命的局限。
更值得注意的是,永辉超市的管理团队在过去的表现堪称平庸无能。其节节败退以及曾经大张旗鼓的超级物种转型败绩都证明了这一点。一个平庸的团队注定带来平庸的业绩,这也让市场对永辉超市的“胖改”前景持怀疑态度。胖东来的经验已经开放多年,甚至手把手给整个零售界传播经验以及提供人才、供应链支持。因此,“胖改”并不是永辉超市的专属优势。
最后,虽然名创优品提出了可选消费(名创优品)+必选消费(胖改永辉)的业务协同大饼,但从消费群体来看,两者几乎没有重叠性可言。因此,所谓的协同效果也令人质疑。目前,“胖改”还没有长期业绩数据出来,但其面临的竞争压力已经白热化。无论是相对于国际大鳄沃尔玛麾下的山姆中国,还是国内的盒马,永辉超市在深度依赖自有品牌的差异化竞争力上都毫无优势。
名创优品收购永辉超市并计划进行“胖改”的举动,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风险。这一交易能否成功并带来预期的效果,还需要市场的进一步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