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债券市场在资金吸引力方面表现出强劲势头,尽管权益市场近期活跃,但债市依然维持着稳健的增长态势。公募机构在今年明显增加了对政金债等金融债的配置,同时国债类资产的加仓现象也十分显著。这一现象反映出,在权益市场表现低迷时,债市成为了投资者寻求稳健回报的重要渠道。
然而,随着年关将近,债券基金的净值增速有所放缓。进入11月中旬,尽管内地债券市场依然保持偏强态势,但与之前相比,市场的“牛劲”已明显减弱。这反映出股债市场的“跷跷板效应”显著,而在价格回调的过程中,债市投资的前景依然值得期待。
早在去年下半年,权益市场的低迷态势就让不少资金选择去高股息板块寻找机会。彼时,追求以稳健分红为目标,寻找市场中优于国债收益率的高股息资产,成为弱市掘金的强大号召力。一时间,债券型基金和投向高股息资产的主被动基金,成了机构新的投资方向。
债券型基金的投资回报率一度让投资人感到满意,但这一情况在9月24日后发生了变化。统计数据显示,许多头部业绩的产品在9月24日之前的年化回报率较高,但在此之后降低甚至变成了负收益。例如,中长期纯债基金中的华夏鼎庆一年,在9月23日之前年内净值增长率高达12.3016%,年化回报率为17.187%,但从9月24日到11月17日,区间净值增长率仅为0.2473%,区间年化回报率为1.653%。
这一现象并非个例,许多纯债基金的净值增长率在9月24日之后出现了明显的下降,甚至不少基金的净值增长率以及区间年化回报都变成了负数。这一变化与政策层面出台的利好A股投资的相关政策有关,由此引发的资金虹吸效应已经开始,债市的投资收益率开始降低。
其实,债市的风险在此之前就已经开始被市场重点关注。无论是国债收益率的持续下降,还是央行开展的公开市场国债买卖操作以缓解债市“高烧”不退,抑或是监管对于国债违规交易的行为进行查处等,都显示出市场对债市风险的关注。今年三季度内,专业投资机构也开始进行应对,主动偏债型基金的持仓在三季度出现较为明显的变化。
以公募基金为例,主动偏债型基金在三季度增持了金融债和国债,而信用策略有所缩减。换言之,信用债资产虽然凭借其相对较高的利率被很多投资人关注,但随着久期的缩短以及中长期国债的发行提速,机构更加愿意将资金配置到更加稳健的资产中去。据天相投顾数据统计,主动偏债基金在今年三季度相对二季度增加了政策性金融债投资占比,增持了中期票据,相对减持了企业债和企业短期融资券。
从全市场“固收+”基金今年三季度的权益及可转债持仓统计来看,权益持仓由上一季度的8.04%降至8.03%,可转债持仓由上一季度的11.25%增至11.44%。这表明,虽然权益持仓仍在降低且处于历史低位,但兼具权益色彩的可转债资产配置有所提升。同时,在纯债资产当中,信用债的历史持仓虽然较高,但三季度也有所降低,整体债券的久期配置有所拉长。
久期拉长意味着债券的平均到期时间延长,债券价格对市场利率变化的敏感度增加,利率风险也随之增加。但基于政策端对债市的呵护,机构对待债券资产的配置变化也在表明一种态度,即债市未来仍有投资空间。特别是在宽财政政策逐步落地之后,股债双牛的格局有望进一步延续。
总体来看,2024年以来,债市收益率围绕着降准降息的预期博弈以及基本面的变化等因素,分阶段不同强度地有所上涨,做多情绪较浓。尽管当前基于宽财政预期及股债跷跷板扰动,债市情绪偏谨慎,但随着市场对于货币政策的进一步宽松预期,叠加跨年后流动性转松预期以及基本面修复偏缓等因素,下一阶段债市上涨的预期依然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