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遥远的古代,地球曾多次遭受来自太空的灾难性撞击,这些撞击导致了生物大灭绝的惨剧。科学家们发现,这些灭绝事件似乎并非偶然,而是遵循着某种周期性规律。
据古生物学家的研究,每隔2600万年,地球上就会出现一次生物大灭绝。这一现象引发了天体物理学者的广泛关注。其中,理查德·穆勒提出了一个引人注目的假说,他认为这一切的幕后黑手可能是一颗名为“复仇星”的太阳伴星。
根据穆勒的理论,复仇星是一颗尚未被发现的暗淡红矮星,它绕太阳以一个巨大的椭圆轨道运行。每隔2600万年,复仇星会靠近太阳系,扰动彗星轨道,使其中的一些朝着太阳系内部坠落,最终撞击地球,导致大灭绝。
然而,尽管这一理论备受关注,但科学家们尚未找到复仇星存在的确凿证据。美国航空航天局的两微米全天检测计划也未能在宇宙中发现符合穆勒描述的这颗星体。
穆勒并不气馁,他认为复仇星可能速度缓慢且距离较远,常规的搜星方法难以捕捉到它。如果复仇星是一颗褐矮星,由于其特殊的长椭圆轨道,大部分时间都远离地球,因此更加难以被观察到。
尽管如此,科学家们仍在继续深入研究,试图揭开太阳是否真的有一个致命的“伴侣”,以及它是否会对地球构成潜在的威胁。
科学家还指出,历史上的生物大灭绝事件,如6500万年前恐龙的灭绝和二叠纪的灾难性灭绝,都是太空撞击所导致的。这些事件再次证明了地球在宇宙中的脆弱性。
(历史上的生物大灭绝事件)
(复仇星假说示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