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被媒体誉为“企业家元年”,这一年,众多企业家重新涌现,标志着中国商业新时代的开启。柳传志、鲁冠球、张瑞敏等企业家们在这一时期崭露头角,他们不仅付出了巨大努力,更凝聚了当代中国企业家的精神。2024年,为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我们推出系列内容,重温第一代企业家的传奇故事。
本期,我们聚焦于柳传志,探索他如何从一名普通的电脑代理商成长为联想集团的创始人。柳传志在1984年,以40岁之龄毅然“下海”,与十位同事在中国科学院计算所的一间小平房内创立了“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新技术发展公司”,启动资金仅20万元。他的创业动机,20%是为了改善生活,80%则是为了探索自我价值和社会贡献。
柳传志和他的团队在创业初期经历了诸多挑战。他们最初在市场上四处碰壁,尝试过电子表、旱冰鞋等多种商品,但最终确定以电脑代理为主要业务。然而,在创业过程中,他们多次遭遇骗局和打击,包括被骗走14万元启动资金和在香港与合作伙伴的利润纠纷。尽管如此,柳传志凭借坚韧不拔的精神,带领团队逐步走出困境。
1985年,柳传志意识到技术的重要性,他成功说服计算所的技术专家倪光南加入团队,共同研发汉字处理系统。这一技术后来成为联想汉卡的核心竞争力,为公司带来了巨大的利润。同年,公司的营业额达到了350万元,柳传志也逐渐确立了在公司中的领导地位。
随着业务的不断发展,柳传志开始考虑联想的未来方向。他坚信个人电脑将成为未来的主流市场,因此决定逐步从代理业务转向自主研发和生产。1987年,联想开始代理AST电脑,并在市场上取得了巨大成功。这一过程中,联想不仅培养了一支强大的工程师队伍,还积累了宝贵的市场经验。
1989年,联想正式更名为联想集团,并开始布局海外市场。柳传志提出了“海外发展三步曲”,即在香港创立贸易公司、建立研发中心和生产基地、实现海外上市。这一战略为联想的国际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创业过程中,柳传志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和务实的态度。他深知中国企业家在转轨期的困境和挑战,因此始终注重规避政策风险并利用体制资源。他强调“不在改革中犯错误”,通过妥协和适应环境来推动企业发展。这种经营哲学不仅帮助联想度过了多次危机,还使其逐渐成长为全球领先的科技企业。
柳传志的创业历程充满了艰辛和挑战,但他凭借坚韧不拔的精神和卓越的领导力,成功带领联想走上了国际化发展的道路。他的故事不仅激励了无数创业者,也为中国企业家的成长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