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欧洲多家权威媒体联合发布了一份深度报告,揭示了瑞典电池巨头“北伏”从辉煌崛起至黯然破产的兴衰历程。这份报告不仅引发了关于电动汽车和电池产业的热议,更将矛头指向了中欧之间复杂的经济竞争关系。
北伏,这个曾被寄予厚望的欧洲电池制造商,自诞生之日起便肩负着与中国争夺行业领导地位的重任。得益于欧美各国的全力支持,北伏迅速筹集到巨额投资,然而,其生产选址的极端气候条件和清洁能源的供应难题,成为了企业发展的绊脚石。即便重金聘请了中韩技术工人,北伏仍因缺乏电池生产经验而陷入困境,最终不得不面对破产的命运。
在北伏破产前夕,宁德时代创始人曾毓群曾对其进行了参观,并一针见血地指出北伏在设计、工艺和生产上的诸多问题。北伏对此坦然接受,并承认离开中国工人,他们连厂房都无法建成。这一事件不仅反映了欧洲制造业在新技术产业上的困境,更凸显了中欧在电池产业上的巨大差距。
除了电池产业,欧洲电动汽车和钢铁产业同样面临着严峻挑战。德国钢铁巨头宣布大规模裁员计划,而大众、奥迪等汽车制造商也纷纷发布裁员和关厂通知。就连法国矿业巨头也承认,没有中国的设备和技术支持,他们的镍产业将无法盈利。这些现象表明,欧洲企业在新时代的竞争中已逐渐失去领先地位。
在中美欧三方博弈中,美国通过破坏俄罗斯与欧洲的能源合作,抢占欧洲市场,并承接了大量逃离的欧洲企业。他们试图通过加剧中欧之间的经济摩擦,进一步控制欧洲。然而,清醒的欧洲媒体已经开始呼吁向中国靠拢,以应对美国的威胁。然而,欧洲是否愿意放下傲慢姿态,与中国携手合作,仍然是一个未知数。
尽管美国和欧洲对华加征关税,试图限制中国相关产业的发展和出口贸易,但商业活动的生命力是顽强的。只要中国的商品、技术和服务具有不可替代性,他们仍然会加价购买。这正如俄乌冲突爆发后,尽管美西方对俄罗斯实施了严厉制裁,但欧盟仍不得不从俄罗斯进口大量管道天然气。
面对中欧之间的经济竞争,中国其实是最不需要担心的。因为贸易的核心在于商品本身,而非货币。只要我们继续在各技术领域取得突破,保持商品和技术的领先地位,那么即使欧美自己失去制造能力,他们也只能选择向中国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