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4499 的小米 15 和 81 万的 SU7 Ultra,雷军又打出「极致」牌

   时间:2024-10-30 12:00:25 来源:极客公园作者:唐云泽编辑:瑞雪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ITBEAR】「很少见到他(雷军)这么自信,他今天的状态真的超级好」这是 10 月 29 日的小米年度新品发布会中,某员工对这场发布会的观感。

雷军的自信,不仅是因为他再一次站在了聚光灯下,或许更是因为他带来了两款能够「再次改变小米」的新品:一款是备受期待的旗舰手机小米 15,另一款则是定价超过 81 万元,售价直接对标行业内顶级电动轿跑的的小米 SU7 Ultra。

这场发布会,雷军给用户带来了截然不同的「冰火」体验:这两者的关系有点像是小米的「里子」和「面子」:小米 15 以其更强大的「澎湃 AI」与依旧主打性价比的价格,而 SU7 Ultra 则以高达 81 万的价格,代表着小米第一次敲开了超级电动轿跑市场的大门。

而两款产品,都通过不同的侧面,再次体现了雷军对于「极致」的执念。

贵了些,但「超精致」的小米 15

从雷军全力投入造车事业后,原本属于「年度王炸」登场亮相发布会的小米年度数字旗舰,现在的地位有些「滑跪」,只能在发布会最先拿出来讲,颇有点暖场的观感。

但这并不影响小米数字系列旗舰,凭借着每年出货近千万台的体量,在业界有着十足的影响力,小米 15 同样也如此。

外观上,小米 15 系列沿用了自小米数字旗舰自小米 13 开始使用的家族化外观设计;坏处是少了一些让人眼前一亮的惊艳,当然换来的好处则是能够在同一个成熟 ID 设计的基础上,持续打磨细节工艺。

这些改变体现在小米 15 的设计细节上,则是原本硌手的直角边框,被替换成为了曲面包裹式中框,原本被称为「巴黎饰钉」的相机模组设计进化成为了细节过渡更加圆滑的「火山口镜头」设计,同时在重量与厚度上均有略微降低。

细节上的「小修小补」,在预热过程中也的确收获了不少网友的好评,表示这更像是一款高端旗舰应有的质感;小米创始人兼 CEO 雷军表示:「小米的高端化战略已经执行了5年时间,发布了5代产品。今天发布的小米15,将是有史以来体验最流畅、外观最精致、手感最好的小屏旗舰」。

但冲击高端的另一面,也意味着小米 15 系列要和今年其他手机厂商旗舰新品一样,面对从 2023 年下半年开始爆发的上游供应链涨价浪潮:此前雷军也多次预告小米 15 系列将不得不大幅涨价。

发布会上。雷军更是直言小米数字旗舰难以再回到 3999 的经典起售价「小米 14 肯定是最后一次定价 3999 元」,并坦言「3nm工艺升级,同时供应链RAM(随机存取存储器)和ROM(只读存储器)成本涨幅很大,我们在研发上投入也非常大,小米 15 确实需要涨价」。

但在价格上,对比已经出招的友商 2024 年度旗舰,小米 15 系列还是拿出了足够的诚意:在全系搭载高通骁龙 8 至尊版 SoC 的基础上,最低配为12GB+256GB版本,起售价4499元,相较小米14同版本涨价200元,16GB+1TB版本售价为5499元;小米 15 Pro 系列 12GB+256GB 5299元、16GB+512GB 5799元、16GB+1TB 6699元。

除了精致度,小米这次在手机配色上也堪称「卷到极致」:或许是因为 SU7 的九种配色,解锁了小米对于颜色定制的某种奇怪的技能树,小米 15 系列发布了三大色系共计二十个配色选项,搭配本次发布的两种中框工艺,意味着用户可以从四十中搭配中任选个性化设计。

另外,对于经历过小米 6、小米 10 时代的老米粉而言,「亮银探索版」是一个很有分量感的名词,这一次小米 15 也再次致敬了自己,发布了「首创铝金属高亮工艺」的小米 15 亮银版,据小米介绍,其边框重量仅为不锈钢的 1/3。背板也采用特殊的 3D 热弯玻璃,打造「真实波浪触感」。

除了情怀致敬,小米 15 还通常发布了一款特殊的钻石限定版:采用钻石镶嵌中框设计、鳄鱼皮纹理科纳皮背板。一共有冰川白、橙色、大象灰三种颜色,仅有 16GB+1TB 版本,在小米商城开售,售价 5999 元。

有格局、真 AI 的澎湃OS 2

如果说过去一年澎湃 OS 1 重点是重做系统「基建」,在看不见的地方使劲的话,那么澎湃 OS 2 已经开始在可感知、可使用的部分做了更多的努力。

据了解,澎湃 OS 2 聚焦性能、图形、网络、安全四大底层技术赛道,通过自研的架构调度器,让系统更快,同时让多端设备的跨端互联体验更佳,向着「人车家全生态」更进一步。

搭载澎湃 OS 2 的小米手机也支持和苹果 MacBook 系列笔记本互联互通。从今以后,你可以在 Mac OS 系统上直接打开小米手机的桌面,体验安卓系统上的应用。

湃 OS 2 把 AI 功能下放到了系统应用上,比较有意思的如:

AI 动态壁纸:通过 AI 让静态照片「动」起来 AI 字幕:支持全局实时翻译,跨国会议还能同声传译

还有 AI 写作、拾音、妙画等场景——也是如今 AI 比较常见的软件应用落地功能。

在小米看来,「系统智能化」不止是 AI 的功能,而是通过打通系统底层的智能化认知,让系统真正具备成为智能小助手的能力。

这些能力将通过升级后的超级小爱进行人机交互。超级小爱定位「先做好一个智能小助手」——不仅聪明,还要可以具体执行一系列琐碎的事务:

举个例子:当你替家人购买机票的时候,系统可以调用你储存在相册或其他应用里的信息,自动填充对应的身份购票信息。

再如:在线下聚会时,朋友发来一张照片,系统可以直接通过照片上的信息(如饭店等),直接为用户提供导航。

从用户的体验来看,也许这些功能并不算「特别极致」的提升。但实际上,在实现这些操作的过程中,它恰恰就要求系统具备「智能化」的能力。包括以下三点:

具有「智慧」:核心是依靠大模型能力,让系统可以读懂字、读懂图、读懂对话 具有「感知和记忆」:这一步需要在端侧布置感知引擎和记忆架构,让系统不仅看得懂,还要记得住 可以执行具体的「操作」:即在澎湃 OS 此前的基建基础上,可以让执行具体的任务。而且不仅体现在同一部设备上,也可以让手机跨端执行其他设备的相关功能。

在小米看来,实现系统智能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今年也将在研发上投入超过 240 亿,持续在系统、OS、芯片等层面持续探索。

澎湃 OS 2 将在小米 15 系列里首发搭载,AI 和智能手机的融合,也将成为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各大手机厂商竞争的重点。

小米SU7 Ultra,真的快,也真的贵

雷军亲手抓的小米汽车,是今天发布会的开胃菜,也是压轴戏。这一头一尾交代了小米汽车的现状和未来目标。

「现状」主要体现在交付能力和智能化进展里。

交付方面,小米 SU7 在今天提前完成了本月初定下的 2 万台交付目标。雷军在发布会上表示,这标志着小米 SU7 已经超越了特斯拉 Model 3,成为中国市场中大型纯电轿车的月度销冠。

从发布上市到月度交付突破 2 万台,小米只用了 7 个月的时间。在汽车工业里,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除了可以通过产品源源不断吸引订单之外,还意味要在智能制造以及供应链管理等一系列层面付出极大努力。

作为科技公司,智能化是外界长期以来对小米汽车的期待。雷军曾表示目标是「在 2024 底进入智驾第一梯队」,今天他正式宣布小米城区智驾(城市 NOA)将于明天正式全量推送,标志着着小米将成为国内又一家拥有「全国都能开」的智驾能力的车企。

与此同时,依托于端到端范式的小米智驾也将于 11 月底开启定向内测邀请。

真正的主菜是小米 SU7 Ultra 的亮相。虽然和小米 SU7 只有一个单词的差别,但这辆新车可以称得上脱胎换骨。大量的空气动力学套件加入,使得这台车摇身变为了雷军口中的「西装暴徒」,定位是要成为最强的四门汽车。

最强体现在了赛道成绩上。一天前,小米 SU7 Ultra 原型车成功在德国纽博格林北环赛道跑出 6 分 46 秒 874 的成绩,成为纽北史上最快的四门车。

达到这一成绩非常不易。纽北号称「绿色地狱」,单圈距离高达 20.832 公里,电动需要克服热管理、电池功率输出不稳定、刹车衰减等一系列挑战。

今天在现场,雷军也发布了小米 SU7 Ultra 的量产版本。和原型车相比,最显眼的区别就是对车尾的超大尾翼进行了调整,以满足法规要求,雷军表示小米 SU7 Ultra 的量产版本定位为「可街可赛」。

小米 SU7 Ultra 量产版采用 3 电机配置,包括 2 个小米全栈自研的小米 V8s 电机和 1 个小米 V6s 电机,采用赛道专用高功率电池包,最大放电功率达到 1330kW,低电量状态也可以达到 800kW 放电功率,保证了在赛道里的强大性能。

同时,和过往很多豪华品牌采用诸多选配方案不同,小米 SU7 Ultra 量产版标配了赛道版制动套件,可以达到 180km/h 到 0km/h 连续制动 10 次不衰减。

有趣的是,小米还为小米 SU7 Ultra 开发了一系列「情绪价值」功能。例如,支持 40W 功率的外放模拟声浪,以及支持生成第一人称赛道视频并分享,大幅提高了可玩性。

小米 SU7 Ultra 预售价为 81.49 万元,预计将于 2025 年 3 月正式发售,雷军表示,此后还会陆续介绍在智能驾驶、智能座舱、安全性、内饰等方面的一系列性能。

今年 3 月,小米 SU7 为小米汽车开了个好头。即将迈向第 15 周年的小米,以一辆「纽北最速车」的姿态,宣告继续向着 AI 新时代以及对汽车行业的极致追求,迈向属于全新的起点。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RSS订阅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