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8月28日消息,近期,关于去全球化的话题引发了广泛讨论。据法国兴业银行全球首席经济学家克劳斯·巴德尔在英国《金融时报》网站上发表的文章指出,尽管美国前总统特朗普发起的贸易战和新冠疫情导致的供应链混乱使得去全球化成为焦点,但实际的经济数据却揭示了不同的真相。
文章提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数据显示,尽管全球GDP保持了3.2%的增长,2023年全球货物贸易却下降了超过1%,这似乎暗示了去全球化的趋势。然而,巴德尔认为,这一回落更多地反映了疫情后世界经济在2021年至2022年间的异常反弹后的正常化过程。实际上,到2022年第三季度,全球贸易已经比新冠疫情前的水平高出近9%,这是由供应链问题迅速缓解和库存重新进货的需求所驱动的。一旦这些临时性因素消退,一定程度的贸易减速是预料之中的。此外,消费者需求从商品转向服务也抑制了全球贸易的增长。最新数据显示,自2024年初以来,贸易已开始小幅扩张。
据ITBEAR了解,自2019年第四季度以来,各地区出口增长的模式同样与去全球化的观点相悖。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出口增长(约15%)显著超过了发达经济体(约1%),这表明全球化实际上仍在继续。新兴市场经济体正不断从历史上占主导地位的发达经济体那里获得出口市场份额。
巴德尔进一步分析,全球货物贸易与全球工业生产的比率变化提供了另一个观察角度。尽管这一比率自2022年年中以来有所下降,看似指向去全球化,但深入分析发现,这一趋势主要受到中国的影响。随着中国制造业技术水平的提升,许多原本需要进口的商品,如汽车、资本货物、电子产品和半导体,现在都能在中国国内生产。同时,中国在全球出口中的份额持续增长,几乎涵盖了所有主要商品类别。
因此,巴德尔认为,与其说是去全球化,不如说是全球其他经济体对中国的重要性正在相对下降,而中国对全球其他经济体的重要性却在上升。为了更准确地评估这一趋势,研究团队还计算了不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贸易与全球工业生产的比率。与包含中国的全球数据不同,这一比率自大衰退结束以来并未停滞,反而在疫情后的经济反弹中加速,并保持在高于趋势的水平上,这与去全球化的观点相去甚远。
综上所述,尽管当前存在诸多关于去全球化的讨论,但实际的经济数据并未提供支持这一观点的证据。尽管一些经济体正在采取近岸或友岸等战略,但这仅代表跨境贸易的地理转移,而非去全球化。同时,制造业回流在发达经济体面临诸多障碍。更广泛地说,全球货物贸易模式的转变与经济史本身一样悠久,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