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8月27日消息,近期,IBM中国区经历了一场突如其来的职场“风暴”,上千名员工在短短三分钟内接到了裁员通知,这场裁员行动之迅速与冷酷,令人震惊。据悉,研发部门和系统中心成为了裁员的重灾区,许多技术骨干也未能幸免。裁员消息以一种简短的在线通知形式宣布,随后,被裁员工发现自己的工作权限已被切断,瞬间从公司的核心力量变成了局外人。
此次裁员行动不仅规模庞大,其执行方式也引发了广泛关注和讨论。人们纷纷猜测,这背后是否隐藏着更深层次的战略考量,还是仅仅是一次全球业务调整的一部分?IBM为何选择在这个时间点,以如此残酷的方式进行大规模裁员?这是否反映了全球科技行业普遍面临的困境,还是IBM独有的“战略调整”?
据ITBEAR了解,IBM现任CEO Arvind Krishna的上任后,公司开始了一系列全球战略调整,其中包括对中国和印度这两个亚洲巨头市场的重新布局。Krishna,这位印度理工学院的骄子,在加入IBM后一路高歌猛进,最终于2020年走上了CEO的宝座。然而,自他上任以来,IBM在中国市场的存在感逐渐减弱,而与此同时,IBM对印度市场的重视程度却显著提升。
Krishna领导下的IBM在印度市场持续扩张,设立新的研发中心,扩大员工规模,甚至将部分重要的业务职能转移到印度。这一系列举动不禁让人怀疑,这位印度籍CEO是否正在逐步撤离中国市场,转而押注印度?与之相对的是,IBM在中国市场的投资似乎在逐渐减少,甚至有消息称被裁员工可以重新安置到印度的班加罗尔。
然而,Krishna的“印度化”战略真的能拯救IBM吗?尽管印度市场拥有庞大且年轻的人口、快速崛起的科技生态系统以及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但这些因素是否足以支撑IBM的全面复兴仍是一个未知数。印度市场的基础设施相对薄弱,法规与监管环境混乱,市场的成熟度也难以与欧美市场相提并论。更何况,印度本土的科技公司也在迅速崛起,竞争日益激烈。
更深层的问题是,这场“咖喱味”浓厚的赌局究竟是冷静的商业决策,还是Krishna个人情感的投射?当一个CEO的决策受到其个人背景和情感的影响时,公司整体的战略方向就变得危险。以个人私心为导向的战略调整可能会进一步削弱IBM的全球竞争力,而不是增强。Krishna的“印度化”战略或许能在短期内给IBM带来一些增长,但从长远来看,这不过是一场高风险的豪赌。
值得注意的是,不仅仅是IBM,整个硅谷也在经历一场“咖喱味”的变革。微软的Satya Nadella、谷歌的Sundar Pichai等印度裔领袖人物不仅在各自的公司内掌握着话语权,更在硅谷的权力结构中掀起了巨大的波澜。然而,这种印度力量的崛起是否伴随着一种不为人知的“抱团文化”?数据显示,在这些印度裔领导的公司中,印度裔高管的比例大幅上升,尤其是在核心的技术和管理层。
这种现象引发了广泛的质疑:这些印度裔CEO是否在利用他们的权力优先提拔同乡,形成一个排斥其他族裔的权力圈子?当印度裔掌控了公司大部分权力时,这种局面将如何影响企业的创新力和文化多样性?更为严重的是,这种“抱团文化”是否正在侵蚀硅谷曾经标榜的包容性和多样性?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印度化”不仅仅停留在公司内部,它正在扩展到全球战略层面。越来越多的硅谷科技巨头在印度裔CEO的领导下,正在悄悄地从中国市场撤退,同时大幅增加在印度的投资。这是市场逻辑的必然结果,还是印度裔CEO们在利用他们的权力为自己的“家乡”谋福利?这种现象无疑引发了人们对这些硅谷巨头全球战略的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