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青年避难所”来袭,餐饮界又要变天了?谁能脱颖而出?

   时间:2024-08-27 19:36:20 来源:ITBEAR作者:任飞扬编辑:瑞雪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ITBEAR】8月27日消息,近期,一股“反向消费”潮流悄然兴起,年轻人们开始频繁光顾原本被视为“长者专属”的老年食堂。这一趋势不仅为经营陷入困境的老年食堂带来了新的生机,也促使这些食堂进行了一系列创新和转型,以适应更广泛的消费群体。

在厦门某社区食堂,中午时分的结账场景常常是这样的:“三个素菜,一个米饭,一个主菜,总共18元。”几个月前,这里还是一家典型的“老年餐厅”,主要服务对象是社区内的长者,人均消费在14-17元之间。然而,经过“爆改”后,这家餐厅摇身一变,成为了社区食堂,吸引了长者、居民、社区工作人员,甚至游客前来就餐。短短4个月内,这家老年餐厅就从亏损状态实现了收支平衡。每到饭点,店内时常可见年轻人的身影。据悉,当地不少老年餐厅都开始接纳这种“以商养老”的转型方式,一些靠近景区的餐厅更是向游客提供厦门特色小吃和鲜榨果汁。

据ITBEAR了解,不仅仅是厦门,北京、杭州、天津等地的老年食堂也纷纷开始转型,向更广泛的社会群体开放。例如,北京市民政局引发了《北京市街道(乡镇)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内设社区饭厅建设工作指引》,强调社区餐厅除了服务老年人,也应向其他社会群体开放。杭州市则提出加快社区食堂迭代升级,兼顾全龄段社区居民的就餐便利性和多样性。天津市民政局也表示,倡导的老人家食堂是“综合食堂”,提供多样化餐品,以满足不同人群的用餐需求。

在北京安苑北里小区内的明夷红心社区大食堂,食堂与养老机构、社区服务中心共用一栋楼,提供早中晚餐,价格实惠且味道清淡。除了老年人,这里也吸引了不少周围的上班族、快递员和外卖员。而北京和平里街道的“和膳”老年餐厅则更加灵活,提供京鲁风味菜品,甚至还有烤羊肉、烤鱼等“硬菜”,中午时分的顾客中有一半都是旁边写字楼的上班族。

政策的推动使得杭州一些老年食堂的年轻人“含量”日渐增长。横滨街道一家社区食堂老板表示,一开始主要针对老年人,但很快就吸引了很多年轻人前来就餐。然而,这种转变并不奇怪。据统计,2023年新注册的各类社区食堂超过1700家,但与此同时,部分食堂正陷入运营困境。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曾对40家老年餐桌机构开展调研,结果显示有55%的食堂经营机构表示餐费价格很难与成本同步,亏损缺口有加大趋势。

老年食堂主要通过“社区提供场所,引入第三方+政府补贴”的方式实现运转。但受限于社区场地和资源投入能力,主要有“社区食堂”和“中央食堂+配送点”两种运营模式。许多老年食堂过去一味依赖财政补贴或社会捐助,缺乏自身造血能力,很快便难以为继。因此,由市场第三方运营的老年食堂不可避免地对扩大受众群体有需求。

面对运营挑战,老年食堂开始尝试商业化转型。备菜、库存等难题以及客单价上不去的问题使得老年食堂营收困局加剧。然而,年轻人的“反向消费”为这些食堂带来了新的机遇。一些年轻人表示,老年食堂的价格实惠、菜品健康清淡,对他们来说是一个保底的选择。在这种现实压力下,老年食堂需要“商业化转型”,注入更多“客群”实现盈利模式的转变。

为了满足年轻人的喜好,许多社区食堂做出了不少创新之举。例如,杭州的“天伦之家”社区食堂针对年轻人推出了水煮肉片、酸菜鱼等“下饭菜”。同时,一些食堂还在装修和功能上进行了升级,以吸引更多年轻消费者。钱塘一社区食堂新增设了儿童游乐区、咖啡休闲区等,成为了一个集饮食、休闲、购物于一体的综合性社区生活中心。

另一方面,“蹭老式消费”的出圈也折射出年轻人渴求的相关消费服务供给不足。大量转型、升级的老年餐厅意味着未来社会餐饮的竞争或将变得更加激烈。高性价比、物有所值的商品和服务自有市场竞争力和吸引力,将打破人为贴上的划分人群的标签。不管是年轻人还是长者,消费的底层逻辑并不会因为年龄而有太大差异。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