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融合京剧越剧的沪剧听过吗?沪剧《陈毅在上海》来北京“揭秘”

   时间:2024-08-22 19:06:49 来源:上观新闻作者:杨凌霄编辑:瑞雪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一朵白兰花献给你,你把第一缕曙光送到上海滩,苏州河扬清波,石库门放光彩……”昨天晚上,在悠扬婉转的曲声中,沪剧《陈毅在上海》在北京国家大剧院落下帷幕。这是这部由上海沪剧院精心创排的历史题材原创大型沪剧首次来北京演出。

六代演员全梁上坝

沪剧《陈毅在上海》成功跳出了传统沪剧常有的家长里短、小情小爱的局限,第一次以人物为核心进行创作,对陈毅这位上海解放后的首任市长进行了生动的描绘和深情的颂扬,展现了其在上海的足迹和革命生涯。

面对这一突破性的题材,上海沪剧院集合了老中青六代演员,最年长的82岁,最年轻的22岁,凝聚了全院最精华的创作力量。院党总支书记吴巍说:“上海沪剧院作为沪剧剧种的传承者和守护者,希望通过老中青六代演员全梁上坝,将沪剧的传统精髓和表演艺术代代相传。”

他表示,老艺术家的丰富经验和深厚功底,为年轻演员树立了榜样,提供了学习和借鉴的机会。同时,演员们可以在剧中形成演技互补,确保阵容的强大和多样性。

解放日报·记者在演出现场观察到,剧中设计了多场老中青演员的对戏,老演员的沉稳与年轻演员的活力相互补充,让舞台表现力更加立体和饱满——老演员能够凭借丰富的表演经验和深厚的艺术修养,为角色增添更多的层次和内涵;而年轻演员则通过自己的活力和创新精神,为角色注入新的活力和色彩。

“通过这一次创作,我们上海沪剧院还提升了团队凝聚力。”吴巍认为,老中青六代演员的共同合作,促进了演员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让大家体会了一次在共同创作目标和艺术追求下携手共进的过程。

沪剧六代人的共同合作还满足了市场需求。老艺术家能吸引中老年观众的回忆和共鸣,年轻演员的加入则能吸引更多年轻观众对沪剧艺术的关注和喜爱。吴巍表示,强大的演员阵容和高质量的演出水平,能让观众在欣赏演出的过程中感受到沪剧艺术的独特魅力和生生不息。

融合多种表现方式

沪剧是一种情感丰富的艺术形式,在演绎非虚构史实题材时,面临着如何让当代人理解和接受其传达情感的挑战。为了让《陈毅在上海》这部剧紧跟时代步伐,更好地表现人物、情节与矛盾冲突,导演组在忠实于史实、尊重剧种特色的基础上,巧妙融合了话剧、音乐剧、电影等多种艺术形式。

“在唱腔中,我们通过‘拿来之法’,融合了京剧、越剧、评弹、锡剧的经典唱腔。”该剧唱腔设计舒悦介绍,“引用其他剧种的唱腔并不意味着脱离了沪剧底色,而是为了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表达特定人物的情感,我们‘走得出,又回得来’。”

比如,巧妙地将越剧的“徐派”、锡剧的“彬彬腔”以及京剧的某些元素融入“陈毅市长”扮演者孙徐春的唱腔之中,让主演可以更真实地贴近陈毅市长的形象。

为了增加更多的地方色彩与情感深度,剧中还巧妙运用了多种久违的沪剧曲调,如“阳当”“长腔长板”“太子哭坟调”“阴阳血”等。这些曲调不仅丰富了唱腔的层次感,也加深了观众的情感共鸣。特别是在陈毅即将离开上海的一段独唱中,别出心裁地选用了以往多用于女腔的“四季相思”曲调。这一创新之举不仅展现了陈毅市长内心深处对上海的深厚情感与不舍之情,也打破了传统唱腔的界限,为沪剧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与灵感。

在舞美灯光方面,团队通过点、线、面的几何框架结构对空间进行切割,不仅塑造了舞台的视觉美感,还巧妙地映射出角色间错综复杂的内在关系,暗含了阶级间的矛盾与对立。该剧整体舞台采用了大色块的光影效果,对空间进行细腻地渲染,同时巧妙地辅助不同剧幕的切换,使故事得以有节奏地、层层递进地展开,进一步增强舞台空间的情感张力。

服装造型上,该剧精准地再现了解放初期的上海风貌,既尊重历史脉络,又展现了海派文化的独特韵味。“我们优先考虑场次间色彩的和谐过渡,深入剖析色彩所承载的氛围与情感,进而细化至每位演员与角色的个性化设计,从而确保每一个细节都能与整体的舞台美术风格及演员的表演风格完美融合,相得益彰。”服装造型设计李悦丁说。

8月恰逢沪剧《陈毅在上海》首演三周年。三年来,该剧巡演足迹已遍布浙江、江苏、湖北等。“北京之后,《陈毅在上海》的巡演脚步还将继续。我们希望可以通过这部有突破性的剧目吸引更多非沪语环境下的观众,向更多年轻人展现海派文化之美。未来,我们还将尝试更多创新剧目。”吴巍说。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