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南方路网加密进行时:“密路网”如何成为城市活力提升的“密码”?

   时间:2025-10-23 00:46:33 来源:互联网编辑:快讯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行走在城市中,人们常会遇到两种截然不同的场景:有些街区道路虽窄却四通八达,拐个弯就能邂逅一家冒着热气的早餐铺或一间充满格调的咖啡馆;而另一些区域道路宽阔笔直,但街区尺度过大,沿街商铺稀少,生活便利性大打折扣。这两种体验的差异,核心在于一个关键的城市规划指标——道路网密度。

道路网密度,即一定区域内道路总长度与该区域面积的比值,反映的是每平方公里城市用地上道路的覆盖程度。它不仅影响交通效率,更与城市活力、商业繁荣息息相关。

近年来,我国城市道路网密度持续提升。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发布的《中国主要城市道路网密度与运行状态监测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第四季度,全国36个主要城市平均道路网密度达6.6公里/平方公里,较上年度增长1.5%。然而,这一数据仍与规划目标存在差距。2023年住建部明确提出,到2025年城市建成区平均道路网密度需达到8公里/平方公里。

从达标情况看,截至2024年第四季度,全国仅有深圳、厦门、成都、杭州和福州5个城市达到8公里/平方公里的标准,且均位于南方地区。其中,深圳以9.9公里/平方公里的密度位居榜首。这座城市在规划初期便借鉴新加坡经验,确立了“带状组团式”发展结构,为密路网建设奠定基础。后海中心区更成为国内首个实践“小街区、密路网、零退线”理念的区域,通过加密支路网优化交通微循环,提升了通行效率与街区活力。

厦门和成都以8.8公里/平方公里的密度并列第二,杭州和福州则分别以8.1公里/平方公里和8.0公里/平方公里的密度于今年达标。这些城市多呈现“组团型”或“团块型”结构,依托自然地形或历史格局形成多个功能独立又紧密相连的组团,组团间需要大量联络道路,从而催生了更密集的路网。南方地区人口密集、经济活跃,城市面临的交通压力和用地约束更大,因此更早意识到密路网对提升通行效率和空间品质的重要性,在规划中更倾向于采用“小街区、密路网”模式。

从增长速度看,2024年道路网密度年增长率超过3%的6座城市中,武汉以4.5%的增速领跑,上海、合肥、杭州、长春和南京紧随其后。拉长时间维度,2020-2024年间,合肥以约15.2%的累计增长率位居全国第一,道路网密度从每平方公里7.0公里增至7.9公里,接近8公里/平方公里的目标。

道路网密度与城市活力之间存在显著关联。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赵一新指出,路网密度较高的区域,因交通便利性提升,更易集聚人流、物流,城市活力往往更活跃。合肥的案例便是印证:近两年该市科研与产业创新活力显著增强,城市发展动能持续提升,为适配这一需求,合肥持续加密道路网密度,通过完善交通基础设施进一步支撑城市活力的释放。

从整体格局看,我国城市道路网呈现出“城市规模越大,道路网密度相对越高”以及“南方城市道路网密度整体大于北方”的特点。一般来说,大城市人口与经济活动集中,通行需求大,且财政实力与资源配置能力更强,有能力进行大规模道路建设。若以“秦岭-淮河”为界,2024年北方城市道路网密度平均为5.7公里/平方公里,南方城市则为7.4公里/平方公里。尽管北方城市增速略高于南方,但整体差距依然明显。

自然条件与建成环境是造成南北方路网密度差异的重要因素。赵一新分析,南方气候对建筑日照间距要求相对宽松,为密路网提供了条件;而北方因采光保暖需求,建筑间距较大,街区尺度更开阔。北方城市历史上形成的众多封闭式大院、单位大院,其内部道路不对外开放,人为分割了城市肌理,降低了路网连通性。

从城市群层面看,不同城市群的路网密度差异同样突出。2024年,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和京津冀三大城市群的道路网密度呈现“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京津冀”的特征。若去除直辖市、省会、计划单列市等核心大城市影响,粤港澳大湾区城市道路网密度平均约7.4公里/平方公里,长三角城市平均约5.8公里/平方公里,京津冀城市则普遍偏低,平均约为3.9公里/平方公里。

长三角作为主要增长引擎,在交通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上展现出强大合力。该区域17个监测城市平均密度为6.3公里/平方公里,同比增长3.3%,增速显著。其中,苏州、泰州、常州、嘉兴等城市道路网密度增长较高。相比之下,京津冀城市群的路网密度短板仍较突出。2024年,京津冀9个监测城市中心城区建成区平均道路网密度为4.7公里/平方公里,同比增长2.2%,与8公里/平方公里的目标差距较大。

针对北方城市及京津冀城市群路网密度偏低的现状,赵一新建议,在城市更新中应将提升步行与骑行网络密度作为突破口。相较于拓宽车行道路,通过“微改造”适当打开封闭大院,增设人行与骑行捷径,不仅能提升路网连通性,更能激活街区活力,实现“以人为本”的发展目标。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