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期举行的链博会上,一系列数据与实例生动展示了外资企业在中国的深度融入与战略转型。天津工厂的本土供应商中,有高达70%来自京津冀地区,这一数字不仅彰显了地域优势,更是诺和诺德等外资企业从“物理入驻”迈向“化学融合”的生动写照。它们在中国的发展,早已超越了简单的区位选择,而是与中国经济血脉相连,形成了共生共荣的紧密关系。
链博会上,参展境外企业比例逐年攀升,从32%增长至35%,吸引了170多个国际代表团不远万里前来参会。这一趋势背后,是全球产业对中国供应链不可或缺性的普遍认同。Visa中国区总裁尹小龙指出,中国凭借独特的基础设施、庞大的市场规模以及丰富的人才储备,正逐步从生产基地跃升为区域供应链的核心枢纽。中国贸促会会长任鸿斌也多次强调,与中国携手并进,就是抓住了机遇,投资中国,就是投资未来。链博会上500多家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积极参与,正是这一理念的生动实践。
在创新领域,外企与中国的融合更是激发出惊人的逆向流动。英伟达重启H20芯片对华销售,黄仁勋在链博会上的赞叹,无疑是对中国供应链奇迹的认可。如今,全球30%的AI创新源自中国团队,本土顶尖研究者正推动技术不断跃迁。供应链响应速度成为产品迭代周期的关键,任何试图隔绝中国的行为,都将对全球AI产业生态造成重大损失。在松下等企业的推动下,“企划-设计-生产-销售一体化本土流程”正在颠覆传统认知,构建起全新的本土闭环。诺和诺德INNOVO®平台更是让中国智慧反哺全球,46个本土项目中有2项已成功注入跨国研发体系。
生态层级的共舞,更是外企与中国深度融合的又一例证。施耐德电气中国区总裁尹正在链博会上首次亮相,便提出了“链上共绿”方案,旨在以技术赋能上下游伙伴,共同打造绿色供应链。这一举措超越了企业自身的环保承诺,深入融入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之中。欧莱雅则通过“点击即生产”的消费供应链,展示了外企对中国消费市场“极致响应”的深刻理解。这种理解不再是简单的被动适应,而是深度参与中国“新消费生态”规则构建的积极行动。
从供应链的深度嵌入,到创新链的逆向输出,再到生态链的规则共建,中国市场的角色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从曾经的“规模红利提供者”转变为如今的“创新生态塑造者”,外企的每一步进阶,都是对“如何与中国共生”这一问题的最佳诠释。链博会不仅是一个展示交流的平台,更是一个见证全球化2.0版核心动力的舞台。在这里,中外企业携手共进,共同应对外部不确定性,证明了价值链的呼吸与共,才是全球化持续发展的真正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