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三只松鼠在寻求成本领先与效率提升的道路上,将自主生产视为关键策略。然而,直至2022年,这家公司才开始着手产品的自主生产,此前长期依赖外部加工。这一历史背景或许部分解释了其在港股IPO招股书中揭示的一个问题:旗下八家工厂均面临产能利用率不足的挑战。尽管如此,三只松鼠仍计划进一步扩大产能,并推进多品牌策略与新业务领域的拓展,这对公司的资金链提出了更高要求,使得其港股上市计划显得尤为迫切。
回顾三只松鼠的发展历程,轻资产模式——即“代工+贴牌”的方式,曾是其快速崛起的关键。这一模式让公司能够专注于市场营销与渠道拓展,借助互联网电商的红利,迅速扩大市场份额。然而,轻资产模式也饱受争议,品牌与生产环节的分离可能导致产品质量控制的风险,影响品牌信誉。
在黑猫投诉平台上,涉及三只松鼠的投诉中,食品安全问题占比最高。公司个别产品还曾被市场监督部门检测出不合格。例如,2021年市场监管总局通报的一批不合格食品中,就包括三只松鼠的一款开口松子产品。这些事件无疑对三只松鼠的品牌形象造成了影响。
从财务数据来看,尽管轻资产模式帮助三只松鼠快速扩大了收入规模,但其盈利指标与自建生产线的同行业公司相比存在差距。特别是在毛利率和净利率方面,三只松鼠的表现明显不如良品铺子、洽洽食品等公司。自2019年营收突破百亿以来,三只松鼠的毛利率始终低于同行,净利率也从未突破5%。
随着电商平台的去中心化趋势加剧,三只松鼠的线上流量优势逐渐减弱,坚果产品的引流效果下降。此后几年,公司整体经营面临压力,尽管尝试线下布局,但效果并不理想。为了改善业绩,三只松鼠于2022年底提出了“高端性价比”战略,旨在通过自有品牌实现定制与全链路优化,从而降低成本、提升品质。
为了实现这一战略,三只松鼠开始重构供应链,从依赖代工逐步转向自主生产。然而,由于启动时间较晚,其工厂的产能利用率普遍偏低。尽管如此,公司仍计划继续扩建产能,并在华东、西南、华北、华南等地新建多处加工厂,甚至计划在境外建设工厂。同时,公司还计划拓宽品牌矩阵,发力全渠道。
目前,三只松鼠已拥有“三只松鼠”和“小鹿蓝蓝”两个品牌,其中小鹿蓝蓝专注于婴童食品市场,已成为公司的第二增长点。公司计划借此成功经验,孵化更多子品牌,涉及宠物食品、预制菜、方便速食等多个领域。然而,多品类孵化不仅需要考虑不同供应链的差异,还需要与公司现有坚果等品类形成协同,这对公司的资源整合和运营能力提出了挑战。
更重要的是,新品牌的孵化、产能扩建以及全渠道发力都需要时间和资金的持续投入。招股书显示,公司在未来几年内计划投入数亿元用于产能扩建和销售网络建设。然而,截至今年一季度末,三只松鼠的货币资金仅为9.87亿元,与其庞大的投资计划相比,短期内或将面临显著的资金压力。
在“全品类+全渠道”的经营模式下,三只松鼠还计划加大线下新兴渠道的拓展力度。例如,公司已完成对折扣零售连锁店品牌“爱折扣”的收购,并一度计划斥资2亿元收购另一折扣零售连锁店“爱零食”。尽管最终未能成功收购“爱零食”,但足以看出其在全渠道布局上的决心。
然而,随着公司业务的不断拓展和投资计划的推进,资金问题日益凸显。此次港股IPO成为公司缓解资金压力的重要途径。然而,港股IPO能否顺利落地、募资金额能否达到预期仍存在不确定性。今年一季度,三只松鼠虽然实现营收增长,但归母净利润却大幅下降,盈利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面对未来的挑战与机遇,三只松鼠需要在资金、供应链、品牌建设等多个方面做出努力,以实现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