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紧急发布了2025年第1号留学预警,针对美国俄亥俄州通过的一项含有涉华消极条款的高等教育法案提出警示。据教育部教育涉外监管信息网消息,该法案对中美高校间的教育交流与合作设置了诸多限制。
教育部特别提醒计划近期前往美国相关州留学的中国学生,务必进行全面的安全风险评估,并增强自我保护意识。与此同时,文化和旅游部也发布了针对中国游客的赴美旅游风险提示,鉴于当前中美经贸关系的紧张态势及美国国内安全形势,建议中国游客谨慎考虑赴美旅行。
此次预警并非孤立事件,而是教育部根据国际安全与政策环境变化所做出的动态反应。回溯至2021年,教育部就曾因澳大利亚频发针对中国留学生的袭击事件而发布过类似预警。此次预警的发布,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美博弈正在向教育、旅游等多个领域蔓延。
事实上,近期美国在教育领域针对中国的动作频频。例如,西弗吉尼亚州共和党众议员赖利·穆尔曾推动立法,意图全面禁止中国公民获得美国留学签证。众议院“美中战略竞争特别委员会”也以维护国家安全为由,要求六所美国知名大学提供中国籍学生的详细信息,并对这些大学在招收中国学生参与先进STEM项目上的政策和做法提出质疑。
这六所大学包括斯坦福大学、卡内基梅隆大学、普渡大学、伊利诺伊大学、马里兰大学和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它们均是美国研究型大学的佼佼者,吸引了大量中国留学生。据统计,截至2023-24学年,中国留学生在美国的人数仍高达27.7万人,占国际学生总数的四分之一,是美国高等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国际合作伙伴。
然而,近期美国移民当局已开始无预警地撤销部分中国留学生的签证。这一现象不仅限于华裔学生,还波及了来自非洲、阿拉伯国家、中东、穆斯林国家和亚洲其他国家的留学生。受影响的学校包括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等知名私立和公立大学,据不完全统计,受影响的学生人数已超过300人。
部分学生因参与跨国科研项目、未申报亲属关联单位等原因被取消签证,甚至有个别案例仅因轻微违规行为如与室友争执、交通违规等即被驱逐出境。一位资深留学中介分析认为,新通过的高等教育法案中的模糊条款,可能为这类行动提供了法律依据,使得未来类似情况有可能持续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