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创新的浪潮中,国资科创企业正面临一场前所未有的估值挑战。当一项项前沿技术突破传统框架,却遭遇评估体系的滞后,一场关于价值的较量悄然上演。
金照国,一家国资科创企业的项目负责人,在2025年初春,深切体会到了这种挑战。企业计划启动新一轮战略融资,却在新规落地后的实际操作中陷入困境。国资委发布的新规《关于优化中央企业资产评估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明确提出,对原创性技术、“卡脖子”核心技术的投资,可采用估值替代传统评估。然而,当理论碰撞现实,问题接踵而至。
以金照国所在企业的深海探测专利技术为例,评估机构建议采用收益法估值,但这项技术尚未产业化,未来收益预测如同空中楼阁。金照国团队坚信,这项技术未来五年内市场渗透率能超30%,而评估师则持保守态度,认为15%更为合理。双方各执一词,争执不下。
无独有偶,一家能源央企科创子企业在数据资产评估上也遭遇了难题。当他们提交出自认为严谨的数据资产清单时,评估团队却面露难色,因为这些资产在市场上并无参照物。这并非个例,许多国资科创企业都面临着类似的困境,他们试图从政策红利中寻找出路,却发现新通道仍需评估前置,似乎陷入了一种死循环。
在这场政策红利与实操壁垒的拉锯战中,金照国团队的努力尤为引人注目。他们与技术评估机构进行了长达两周的激烈博弈,核心焦点在于市场渗透率。评估机构坚持采用更为保守的预测,而金照国团队则试图通过展示技术优势和产业化前景来说服对方。经过多次交锋,双方最终采纳了区间估值法,将预期收益的差异列为附注或有资产,并引入“技术衰减系数”进行动态参数校准。
然而,这并非解决问题的终点。另一家央企地质勘探公司的技术总监陈岩也面临着类似的困境。他们存储着800TB地质探测数据的服务器群,在评估机构的成本法核算下,仅被折算为硬盘购置费。这些涵盖大量勘探项目的核心资产,在陈岩看来,其价值远不止于此。他试图通过展示数据的实际应用场景和潜在价值来说服评估师,但同样遭遇了困难。
面对这些挑战,国资委正在积极行动。他们正在完善资产评估管理制度,并着手修订相关制度,拟对科创投资领域资产评估和估值管理作出针对性规定。同时,财政部也指导中国资产评估协会建立了较为完备的资产评估准则体系,为评估机构和评估专业人员提供了明确的指导和规范。
在这场关于价值的较量中,国资科创企业并非孤军奋战。政策制定者和监管机构正在积极行动,试图打破现有的困境。然而,这场较量远未结束,未来仍充满变数。对于国资科创企业而言,如何在传统评估体系与新兴技术之间找到平衡点,将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