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同益股份推出的一项股权激励计划引起了市场的广泛关注。该计划授予价格仅为7.97元/股,相较于公司7月18日收盘时的股价16.25元/股,相当于半价优惠。这一看似大方的激励措施,其解锁条件却相对宽松,仅需公司在2025年和2026年分期达到一定的营收或净利润目标。
具体而言,2025年的营收增长率只需在2024年的基础上增长7%,或者实现净利润扭亏为盈,即可解锁部分股票。这一“慷慨”的条件与该公司过往严格的考核标准形成了鲜明对比,2021年的股权激励计划因目标过高,连续三年未达到触发值而作废。
根据同益股份发布的2025年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草案),本次激励计划涉及的股票主要来自公司回购的股份,总量为111.38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0.61%。这些限制性股票将一次性授予给16名激励对象,其中包括4名高管和12名核心管理人员及技术人员,分别占股权激励总数的13%和87%。
然而,正是这些相对容易达成的解锁条件,引发了市场和投资者的广泛质疑。许多投资者认为,这样的业绩考核要求过于宽松,几乎等同于“送钱”,质疑该计划的真实目的是“绑定人才”还是“利益输送”。
根据草案,本次激励计划的考核年度为2025年至2026年,主要考核公司的净利润或营业收入增长率。具体来看,2025年的营收增长率触发值为7%,目标值为10%,净利润则需扭亏为盈;而2026年的营收增长率触发值为14%,目标值为20%,净利润触发值为1400万元,目标值为2000万元。
深入分析这些考核指标,不难发现解锁门槛之低令人咋舌。2025年仅需实现7%的营收增长或扭亏为盈,即可解锁50%的股票;而到了2026年,也仅需实现20%的营收增长或2000万元的净利润,即可全部解锁。这样的条件,被业内戏称为“躺赢式考核”。
事实上,从同益股份近期公布的业绩来看,完成这些目标似乎并不困难。2025年一季度,公司营收同比大增30.18%,净利润虽然同比下降6.29%,但相较于2024年全年的亏损9552万元,一季度已实现盈利323万元。考虑到2024年的亏损主要是由于公司江西信丰工厂搬迁导致的成本、费用激增及资产减值计提,因此减轻这一“包袱”后,全年盈利的压力并不大。
除了股权激励计划外,同益股份近期还遭遇了实控人和高管的减持套现。今年4月21日,公司公告显示,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董事长邵羽南以及副总经理华青春共计减持456.04万股,减持比例达2.52%,累计套现6612万元。
同益股份作为一家中高端新材料及电子材料供应链一体化方案商,自2002年成立以来,在行业内具有一定的影响力。然而,近年来公司的业绩却呈现下滑趋势。2022年至2024年,公司营收分别为27.15亿元、32.56亿元和30.75亿元,净利润则分别为1527万元、2604万元和-9551万元。同时,公司的毛利率逐年下滑,从2022年的7.69%降至2024年的5.17%,资产负债率也有所上升。
尽管面临诸多挑战,同益股份仍试图通过股权激励计划来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然而,这一计划能否真正达到预期的效果,仍有待时间的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