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国信托业陆续揭晓了2025年上半年的业绩成绩单,管理资产规模超过29万亿元的行业巨头们纷纷亮出了自己的财务表现。
据最新统计,截至7月17日,已有52家信托公司,包括英大信托、江苏信托等,通过银行间市场或上市平台发布了未经审计的上半年财务数据。业绩榜单上,4家公司表现抢眼,净利润超过10亿元大关;然而,也有4家公司未能逃脱亏损的命运,净利润呈现负数。
行业观察家指出,随着传统业务风险的逐步释放和本源业务的不断探索,信托业的分化趋势日益明显。在这场激烈的竞争中,那些能够聚焦本源业务、挖掘差异化优势的信托公司,更有可能保持行业领先地位,甚至实现弯道超车。
以英大信托为例,该公司近日发布公告称,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19.41亿元,净利润高达13.62亿元,与2024年同期相比,主要财务指标均实现了正增长。英大信托的亮眼表现,无疑为行业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同样,中粮信托也交出了不俗的成绩单。公告显示,上半年该公司实现营业收入8.51亿元,同比增长7.8%,净利润达到4.03亿元,实现了稳步增长。中粮信托的成功,再次证明了本源业务探索的重要性。
然而,并非所有信托公司都能分享到这份喜悦。百瑞信托上半年出现了历史上首次亏损,净利润为-0.25亿元。五矿信托同样面临困境,上半年净利润大幅下滑至-2.68亿元。华澳信托的业绩更是垫底,上半年利润总额为-6.19亿元。这些公司的业绩滑坡,无疑为行业敲响了警钟。
信托业转型的步伐正在加快,但各公司的节奏却大相径庭。一些公司在资管新规落地后迅速行动,布局家族信托、标品信托等本源业务;而另一些公司则反应迟缓,直到近几年才开始重视业务转型。在房地产行业下行和优质非标资产稀缺的背景下,这些后知后觉的公司面临着巨大的业绩压力。
一位资深信托研究员表示,部分转型滞后的信托公司目前面临着“传统业务收入骤降,创新业务不赚钱”的尴尬局面。本源业务创造的收入有限,而房地产信托积累的风险又需要较长时间来化解。因此,这些公司急需找到新的增长点以摆脱困境。
与此同时,一些先行者已经开始享受本源业务带来的红利。某沪上信托公司高管透露,该公司很早就开始布局家族信托业务并建立品牌声誉。目前家庭服务信托已经超过1000单,对业绩的贡献愈发显著。今年上半年该公司的营业收入和利润均实现了显著正增长。
随着转型对业绩的提振效果愈发明显,越来越多的信托公司意识到回归本源的重要性。今年以来已有超过10家信托公司发生了高管变更,“新帅”们大多具备丰富的金融行业从业经验。这一波“换帅潮”被视为信托公司希望通过换帅来更敏锐地把握行业发展态势并推动公司转型发展的信号。
多家信托公司还在积极招募本源业务相关人才。例如西部信托近日在北京业务部招募高级经理岗位,职责包括承揽创新型资产管理类信托项目和资产服务类信托项目等。北京信托也在招聘公告中透露了对家族信托办公室等部门的重视。
用益信托研究员帅国让认为,在信托业务三分类的指引下,资金端的财富管理业务将处于核心地位。这将引导信托公司将财富管理业务的重心从传统单一的“销售”向“资产配置+受托服务”转型。因此今年大多数信托公司的招聘业务岗主要基于业务转型、发展需求以及市场竞争与业务拓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