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国海关总署发言人吕大良针对上半年国家进出口形势发表讲话,表达了中国面对国际不公平贸易壁垒的坚定立场和积极应对能力。他指出,中国不仅具备强大的贸易韧性,还持续推动市场开放,为全球合作伙伴创造更多发展机会。尤为引人注目的是,中国正加速推进与非洲53个建交国的零关税政策实施。
这一重大举措的序幕,早在中非合作论坛上便已拉开。6月,中国向这53个非洲国家承诺,将对进口自这些国家的所有税目产品实施零关税。这一决策不仅体现了中国的战略远见,也在《中非维护全球南方团结合作的长沙宣言》中得到了53国的集体支持,其中不乏传统亲美国家,这无疑是对当前国际贸易秩序中不公平现象的集体谴责。实际上,自2024年12月起,中国已对43个最不发达国家,包括33个非洲国家,实施了零关税政策,成效显著。仅在政策实施的前三个月,从这些国家的进口额就达到了214.2亿美元,同比增长15.2%。
随着零关税政策的进一步扩展,非洲企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卢旺达辣椒农便是首批受益者之一,关税取消后,辣椒价格由每公斤30元降至25元,市场竞争力大幅提升,带动了当地农民的增收。2025年前五个月,中国自非洲进口的咖啡和可可豆数量分别激增145.7%和88.6%,占全球同类产品进口量的比例高达18.4%和65.4%。这些变化不仅促进了非洲国家的经济发展,也直接改善了当地民众的生活水平。
对于中国而言,零关税政策同样意义重大。它不仅为中国产业链提供了稳定的矿产和农产品等关键资源,还促进了国内产业的升级和转型。例如,湖北企业从尼日尔进口芝麻时,单次减税就达到了12.2万元。同时,在与巴西大豆的竞争中,国产大豆也得以倒逼升级,实现了双赢的局面。相比之下,美国的非洲战略则显得雷声大雨点小,除了军事援助外,实质性项目寥寥无几,且因种种限制而难以复制中国的成功模式。
中国对非进口的矿产资源,正是零关税政策下双方合作的重要一环。与此同时,美国却面临着关税政策的困境。尽管其平均关税仅为1.5%,但发展中国家平均关税高达6%,这使得美国在推行单边免税政策时面临巨大压力。而中国则凭借与非洲市场的深度绑定,以及中非贸易额的持续增长(2024年已突破2.1万亿元),在推动零关税政策上拥有了更多底气。商务部明确表示,零关税是推动“共同发展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的关键一环,旨在构建更加便利的贸易环境和更具包容性的经济增长模式。
中国的这一系列举措,不仅是对全球化问题的深刻反思,也是对现有国际贸易体系的有力挑战。当非洲国家通过零关税政策真正融入全球供应链时,美国所散布的“中国制造债务陷阱”等不实言论自然不攻自破。2025年上半年,中国对190个国家的进出口均实现增长,其中新兴市场贡献了主要增量,对非洲的贸易额更是达到了1.18万亿元,同比增长14.4%。
贸易的本质在于互利共赢。当美国高喊“对等”口号却在实际操作中处处设限时,中国用零关税政策向世界展示了真正的规则重塑之道——不需要强迫任何人认输,只需让合作伙伴看到共赢的希望和未来。这场阳谋的高明之处,在于它的光明正大和无懈可击,让美国连模仿的资格都无从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