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的一家连锁KTV内,下午三点的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包厢里,65岁的张阿姨正与她的老年大学同学们欢唱着《甜蜜蜜》。桌上,保温杯散发着袅袅热气,旁边散落着几包瓜子,一片其乐融融的景象。而在走廊的另一端,夜场的预订表上却显得格外冷清,这一现象已成为KTV行业现状的缩影:年轻人的身影逐渐淡出,而银发族则成为了KTV的新主角。
近年来,KTV行业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寒冬。据《中国歌舞娱乐行业报告》数据显示,从2015年的巅峰时期全国超过12万家KTV,到2023年已锐减至不足3万家。然而,在这股寒流中,老年顾客的比例却从不足10%攀升至62%,特别是在工作日的下午场次,上座率普遍超过80%。一位上海KTV的经理表示:“白天的包厢费每小时仅需39元,比健身房还便宜,而且还免费提供茶水,老年群体已经成为了我们营收的支柱。”
那么,为何银发族会成为KTV的新宠呢?首先,时间与成本优势不容忽视。退休人群可以避开高峰时段进行消费,而人均10-30元的日间套餐对于他们来说极具吸引力。其次,社交需求也是关键因素。调查显示,78%的受访老人认为KTV相较于广场舞更为私密,能提供更深入的交流机会。为了满足这一需求,部分商家甚至推出了“京剧包厢”和“红歌专场”。怀旧经济也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上世纪80年代的流行金曲在点歌榜上占据前列,邓丽君、费翔等人的作品点播量同比激增。
面对银发族的崛起,KTV行业也在悄然转型。硬件方面,增大字体的点歌屏、无障碍通道以及急救药箱已成为标配。服务上,商家推出了“下午茶+欢唱”套餐,允许顾客自带食品,以此吸引更多老年顾客。KTV还与社区养老中心合作,开辟书法、棋牌等附加活动区,进一步丰富老年人的娱乐生活。
然而,银发经济带来的新机遇并不意味着行业没有挑战。一方面,老年客单价仅为年轻人的五分之一,导致部分门店陷入“越忙越亏”的困境。另一方面,代际冲突也时有发生,有年轻人抱怨傍晚场被广场舞音乐干扰,给商家平衡需求带来了更大的难度。行业的可持续性也备受关注。有专家指出,KTV作为重资产行业,单靠低价策略难以长期维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