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美领域的巨头华熙生物(688363.SH)近期卷入了一场激烈的争论,争议的焦点在于玻尿酸(透明质酸)与重组胶原蛋白哪种成分更优。这场争论不仅吸引了公众的广泛关注,还牵涉到了九家券商的研究报告。
争议始于华熙生物在其官方微信公众号上发表的一篇长文,题为《科技进步下的真相探索》。文中,华熙生物直接点名了华泰证券、安信证券、国金证券等九家券商的十篇研究报告,指出这些报告存在误导性结论,声称胶原蛋白在皮肤修复、抗衰老以及安全性方面优于玻尿酸。华熙生物认为,这些结论的广泛传播,不仅误导了消费者,也损害了玻尿酸这一中国优势产业的声誉。
华熙生物在文中详细列举了部分券商研报中的具体表述,如“重组胶原蛋白在安全性方面具有优势,相比之下,玻尿酸存在潜在交联剂残留的风险”,“胶原蛋白的塑形能力强于玻尿酸”等。华熙生物认为,这些结论缺乏科学依据,是“由浮躁资本推动的虚假宣传”,旨在将市场资源引向新的资本题材。
针对华熙生物的指控,记者采访了相关券商。部分券商表示,所涉及的研究报告发布时间较早,报告作者已离职,因此无法对具体情况作出回应。而另一些券商则未予置评。值得注意的是,目前,部分被点名的券商研究报告已经无法在网络上找到,但仍有部分报告可以查阅。
在这场争论的背后,是医美行业的暗流涌动。华熙生物在文章中暗示,部分券商研究报告存在为另一家主打重组胶原蛋白产品的巨头巨子生物(02367.HK)“站台”的行为。华熙生物认为,这些报告通过贬低玻尿酸产业,抬高重组胶原蛋白概念,损害了中国优势产业的全球竞争力。
然而,也有券商分析师表示,研报编撰是研究工作的核心产出,必须遵循严谨的原则,以确保其专业性、合规性和市场公信力。研究报告的结论必须基于独立分析,具有客观立场。券商内部通常设有合规部门,对研究报告进行多轮审核,以确保其质量。这位分析师认为,大多数券商分析师都非常珍视自己的声誉,不会刻意为特定公司“站台”,而是力求保证研究报告的质量和准确性。
有业内人士指出,华熙生物此次的“风波”或许与其当前股价困境有关。近年来,华熙生物的股价持续下滑,从2022年7月的每股超160元跌至目前的每股52元左右,市值也从巅峰时期的近1500亿元缩水至250亿元左右。在这一背景下,华熙生物可能对市场上出现的唱衰声音格外敏感。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争议不断,但仍有券商发布研究报告为透明质酸正名。例如,开源证券近期发布的一篇《医疗美容行业深度解析:透明质酸的科学价值》报告,就详细阐述了透明质酸在抗衰老领域的科学革命。
这场由华熙生物引发的争论,不仅揭示了医美行业的竞争态势,也引发了公众对于研报专业性和合规性的关注。未来,随着医美行业的不断发展,类似的争论或许还会持续上演。
在这场争论中,消费者也应保持理性,不盲目跟风,选择适合自己的医美产品。同时,相关企业和机构也应加强自律,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共同维护医美行业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