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起令人震惊的飞行事故细节被公开,该事件涉及一架汉莎航空客机,在2024年2月17日从德国法兰克福飞往西班牙塞维利亚的途中,驾驶舱内竟一度无飞行员清醒操控,飞机在自动驾驶模式下飞行了十分钟。
据西班牙航空事故调查局(CIAIAC)发布的报告,事故发生时,机长短暂离开驾驶舱前往洗手间,仅留副机师一人。不幸的是,副机师在此期间突发严重失能并失去意识,导致飞机在无人有效操控的状态下继续飞行。空中管制人员多次呼叫未得到回应,机长尝试敲门无果后,最终使用应急密码破门而入,重新控制了飞机。
这十分钟内,机上199名乘客和六名机组人员实际上正置身于一架“无人驾驶”的飞机上。幸运的是,自动驾驶系统维持了航向与高度,同时,一名医生乘客及时对副机师进行了初步救治。事后查明,副机师患有一种未被诊断出的神经系统疾病,这凸显出航空医学审查体制的漏洞。
汉莎航空对此事件作出回应,表示已知晓报告内容,并进行了内部调查,但并未公开自查结论。这一沉默引发了公众对飞行安全的担忧。乘客将生命托付给航空公司,而航空公司必须确保每一次飞行都万无一失,而非依赖“幸存”和“偶然”。
此次事件暴露出飞行员应对同行失能培训的不足,以及驾驶舱内缺乏第二道安全保障机制的问题。例如,若采用双重监控系统或设置临时辅助飞行员,或许可以进一步缩小事故影响。增加生理监测设备和动态行为识别机制,也有助于提前发现飞行员的身体异样。
据CIAIAC指出,近年来欧洲交通数据库中记录了多起飞行员在飞行中突发失能的案例。这些数据表明,飞行员的健康状况,尤其是突发性强、临床前难以识别的隐患,已成为航空安全链条中最薄弱的一环。然而,航空公司在宣传中往往强调技术保障,却鲜少提及飞行员健康风险管理这一重要课题。
针对此问题,飞行员健康检测机制亟需更新换代。目前全球航空健康审查仍以体检问诊为主,对神经性、心理性与潜伏性疾病的检测能力严重不足。应考虑引入更先进的体征监测技术和AI算法,对飞行员健康状况进行实时分析与动态预警。
同时,航空运营机构应重新评估机长离席制度的安全边界。许多航司允许机长在副机师监控下离开驾驶舱,但未规定必须有第二名经过培训的机组人员短暂进入或监控。这一空窗期是事故多发区,必须加以改进。
乘客有知情权。虽然此次事故未造成恐慌,但事后公众理应被告知真相。此次事故调查披露延迟,突显了航空信息公开机制的不透明。若乘客无法知晓自己曾置身险境,那么航空公司的“安全优先”承诺将失去意义。
此次汉莎航空事故必须成为航空业制度改革的契机。飞行员健康风险管理、驾驶舱安全保障机制以及航空信息公开机制等方面都需要进行深刻反思和改进,以确保每一位乘客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