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探索宇宙的征途中,人类再次迈出了重要的一步。5月14日中午,随着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轰鸣声中腾空而起,全球首个太空计算星座成功部署,标志着“太空计算时代”的大门正式开启。
此次发射的太空计算星座021任务,由国星宇航发起,是“星算”计划的首次部署,同时也是之江实验室“三体计算星座”的初次亮相。该星座由一轨12颗计算卫星组成,每一颗都承载着独特的命名与使命,如“内江号”、“台州号”、“海口号”等,它们共同构成了这一历史性的太空阵列。
面对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与算力需求的激增,地面算力平台已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数据处理需求。特别是卫星与地面的通信带宽有限,导致卫星数据无法高效回传,限制了数据的充分利用。为此,太空计算星座的构建应运而生,旨在通过星间激光高速互联与算力分布式调度,构建开放共享的太空计算系统,实现“天数天算”的转变。
“星算”计划不仅是对传统算力布局的一次革命,更是对未来太空经济的深远布局。据国星宇航相关负责人介绍,该计划预计将发射约2800颗算力卫星,构建全球领先的算力网络。而此次成功发射的12颗卫星,正是这一宏伟蓝图的第一步。它们通过星间激光高速互联,形成了稳定的太空计算网络,为未来的太空即时计算需求奠定了坚实基础。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卫星不仅具备强大的计算能力,还搭载了多种先进的太空计算软硬件和天基模型。每颗卫星都配备了星载智算系统和星间通信系统,实现了整轨卫星的互联与在轨计算能力。其中,单星最高算力可达744TOPS,整个星座则具备5POPS的太空计算能力,星间激光通信速率最大可达100Gbps,形成了全球最强的太空计算能力之一。
除了强大的计算能力外,这些卫星还具备对地遥感载荷,能够探索验证数据的实时在轨处理。通过降低数据传输成本和时间延迟,提升数据处理效率,为应急安全、低空经济、游戏文旅等行业提供卫星三维数字孪生数据和应用服务。这些数据的后续应用将为内江高新区等地区的卫星智能数据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本次发射的卫星还搭载了由广西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制的宇宙X射线偏振探测器。这一探测器将通过天基天文时域模型对伽马射线暴等各类瞬变源进行在轨快速探测、证认、分类,并触发双星协同观测,实现秒级判断和99%的识别准确率。这一创新将推动太空科学研究范式的变革,为“人工智能+”在太空领域的应用开辟新途径。
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建宇指出,随着卫星对地观测分辨率的提高和数据量的增大,将数据全部送至地面再进行处理不仅传输量大,而且影响数据应用的及时性。太空计算技术的出现,将能够在天上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处理数据后再下传,对产业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这一技术的突破,不仅标志着太空计算时代的到来,更为人类探索宇宙、利用太空资源开辟了广阔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