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关于iPhone 16系列大幅降价的消息在网络上引起了轩然大波。据悉,iPhone 16基础版的价格已跌破4700元大关,而高端机型iPhone 16 Pro Max的降价幅度更是高达2200元以上。这一消息迅速登上热搜,引发了众多网友的热议,有人甚至戏称这是“国产手机的噩梦”。
然而,事实似乎并非如此简单。尽管苹果iPhone曾一度被视为手机市场的保值标杆,但近年来,国产手机品牌的迅速崛起已经对苹果构成了严峻的挑战。从2023年开始,新款iPhone上市后不久便面临降价的压力,保值神话逐渐褪色。
回顾近年来iPhone的价格走势,不难发现,降价已成为一种常态。自2020年以来,苹果多次通过官方或电商平台对iPhone系列进行价格调整,降价频率和幅度均远超以往。以iPhone 12系列为例,发布后不久便因供应链问题而首次降价500元。iPhone 13系列同样未能幸免,上市后不久便通过“以旧换新”等活动变相降价。
到了iPhone 15系列,降价速度和幅度更是达到了新的高度。上市仅四个月,iPhone 15系列便在苹果官网罕见地降价500元。随后,授权渠道更是出现了高达1050元的降价幅度,使得iPhone 15系列的价格跌破了历史同期最低水平。这一降价潮的背后,与华为Mate 60系列的强势发布不无关系。Mate 60系列与iPhone 15系列价位相近,上市后供不应求,对iPhone 15系列的销量造成了不小的冲击。
进入2024年,iPhone的降价节奏进一步加快。iPhone 16系列发布后仅一个月,便在“双11”期间降价500元,创下了苹果新机型上市最短时间内官方降价的纪录。此后,苹果更是推出了多项促销活动,iPhone 16 Pro系列的降价幅度甚至达到了2500元以上。这一系列操作彻底打破了iPhone保值的神话,也让消费者对苹果的品牌价值产生了质疑。
然而,尽管苹果不断放低身段,频繁降价,却未能赢得更多市场份额。相反,国产手机品牌却逆势上扬,展现出了强大的竞争力。根据Canalys的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大陆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同比增长4%,其中华为以37%的年增长率领衔市场,vivo则以17%的份额领跑全年。而苹果虽然仍位居第三,但出货量同比下跌17%,市场份额降至15%。
在高端手机市场,国产手机的崛起更为显著。IDC数据显示,2024年华为在中国高端市场的份额从21.4%提升至30.7%,而苹果则从61.8%降至51.1%。小米、OPPO等国产手机品牌也在高端市场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例如,小米15系列和华为Mate 70系列在销量上呈现“断档式领先”,意味着国产手机已在高端市场站稳脚跟。
国产手机之所以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核心在于其在技术创新和市场策略上的全面提升。在技术领域,国产手机已实现了多项突破。华为自主研发的麒麟芯片、鸿蒙系统等创新技术,使得国产手机在性能、系统体验等方面与苹果形成了有力的竞争。国产手机在影像、快充等方面也展现出了明显的优势。
在市场策略上,国产手机厂商也通过差异化策略卡位细分市场。例如,华为以鸿蒙生态为核心,构建了全场景体验;小米则依托“人车家全生态”,将手机与智能家居、汽车深度融合。这些创新的市场策略使得国产手机在细分市场中形成了独特的竞争力。
面对竞争对手的挑战和压力,苹果亟需从软硬件全方位升级创新来吸引消费者。然而,一味地降价并非长久之计。当降价也无法刺激销量时,苹果或许应该重新审视自己的市场策略,寻求新的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