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一个名为MCP(Model Context Protocol)的新技术正悄然改变AI应用的格局。这一由Anthropic推出的开放标准,被视作AI交互领域的TCP/IP协议,或HTTP标准,其影响力正迅速攀升。
对于大多数普通用户而言,MCP、MoE、AI Avatar等AI领域的专有名词,如同一道难以逾越的技术门槛。然而,随着智能体(Agent)逐渐成为AI应用的代名词,MCP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在百度开发者大会的预热阶段,MCP被频繁提及,李彦宏更是亲自为其站台,解释这一技术的独特之处。
MCP,全称模型上下文协议,旨在统一大型语言模型与外部数据源和工具之间的通信。它就像是一套“公共语言”和“通信规则”,让各种智能体能够通过标准化的接口与外界的数据源、工具等进行互动,实现“即插即用”。在此之前,大模型和AI应用接入外部数据、工具时,往往需要一一对应的“接头暗号”,而MCP的出现,则像是一个“万能插座”,让这一过程变得简单而高效。
这个“万能插座”包含Host、MCP Client和MCP Server三个核心组件。Host是内置了MCP Client的应用程序,可以是APP、Agent、Web应用等多种形式;MCP Client则是大模型与MCP Server之间的桥梁;而MCP Server则负责处理来自MCP Client的请求,并调用各种资源,返回相应的结果或数据。
阿里云百炼高级产品专家徐志远认为,MCP的出现取决于模型能力的发展和MCP服务的稳定性、可用性和高效性。随着深度推理技术的发展,模型能够使用更复杂的工具,工具调用的范围也不断扩大。同时,MCP服务本身也需要稳定、高效,才能吸引更多的开发者和应用接入。
回顾MCP的发展历程,从2024年11月推出时的默默无闻,到如今几乎成为AI领域交互的事实标准,其爆火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开发者群体的接纳,Cursor、VSCode等AI编程领域的明星应用先后宣布支持MCP协议,为MCP的普及奠定了基础。二是大模型厂商的接入,OpenAI、谷歌、百度等国内外大平台相继宣布支持MCP协议,进一步推动了MCP的普及和应用。
在国内,各大厂商也纷纷推出基于MCP的服务。阿里云百炼平台上线了业界首个全生命周期MCP服务,集成了高德地图、无影云桌面等50余款工具;支付宝联合魔搭社区推出“支付MCP Server”服务,让AI智能体一键接入支付能力;腾讯云升级大模型知识引擎,支持调用MCP插件;百度则宣布全面兼容MCP协议,推出全球首个电商交易MCP及搜索MCP服务。
李彦宏表示,MCP为开发者在AI大爆发的时代提供了解决思路,让AI能够更自由地调用工具,是AI发展的一大步。在MCP成为标准接口之前,Agent更像是一个个“单机版App”,彼此之间无法通信和协作。而MCP的出现,则打破了这一局面,让AI应用开发变得更加高效和便捷。
具体而言,开发者在开发AI应用时,只需要遵循MCP协议,就无需为对接多个工具和接口而烦恼。他们只需要对应用本身进行维护和调试,就可以通过配置对应的MCP Server信息,像搭积木一样集成各种功能。这不仅降低了开发成本,还大幅提升了开发效率。
例如,开发者想在一个App或Agent中接入高德地图、支付宝等功能,只需要配置好对应的MCP Server信息,就可以实现查询地图、支付等任务。这种“即插即用”的方式,让AI应用变得更加灵活和强大。
随着MCP等协议逐渐成为共识和趋势,市场普遍认为2025年会迎来一场真正意义上的AI应用大爆发。徐志远也表示,Agent的繁荣和爆发只缺一个点,那就是技术和应用的普惠。就像移动互联网时代APP的爆发是基于5G和4G技术的普惠一样,今天模型和MCP技术的普惠也将带来上层应用的爆发。
在这场AI竞赛中,百度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李彦宏推着百度给MCP烧了一把火,从模型到应用全栈打造MCP生态。百度通过优化文心基础大模型、兼容MCP或构建MCP server发现平台等方式,积极拥抱MCP生态。同时,百度还推出了多智能协作App心响等产品,进一步丰富了MCP生态的应用场景。
百度希望借此构建一个类似“AI时代的Github+AppStore混合体”的生态系统,让开发者能够方便地共享和使用各种AI工具和模型。MCP作为这个生态系统的“集合点”,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开发者和合作伙伴加入。
然而,百度也面临着与其他MCP接入厂商相同的挑战,即如何在开放协议和平台生态之间找到一个商业平衡。这不仅是百度需要思考的问题,也是所有参与其中的厂商都需要面对的挑战。因为只有在这个问题上找到合理的解决方案,才能让MCP生态持续发展壮大,并在实际应用中发挥更大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