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商业界,董明珠与雷军之间的较量已成为一段传奇。最近,随着小米汽车发生的事故和董明珠在格力年度股东大会上的直接喊话,这对“欢喜冤家”的争斗再次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
故事的起源要追溯到2013年的央视年度经济人物颁奖礼上。雷军的一句“五年内小米营业额超过格力”,激起了董明珠的反击,两人立下了10亿赌约。尽管最终格力以微弱优势胜出,但这场赌局却成为了双方跨界竞争的导火索。
从手机到家电,再到如今的新能源汽车领域,董明珠和雷军的战争从未停歇。2015年,格力推出了第一代手机,尽管销量不佳,但董明珠坚持认为格力手机有着独特的定位。小米则通过推出米家互联网空调等产品,反击格力的传统家电市场。两人的战争很快蔓延到了全屋家电领域,从电饭煲到空气净化器,再到如今的新能源汽车,两人一直在较劲。
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格力的造车之路始于2016年收购珠海银隆(现格力钛)。董明珠看中了钛酸锂电池的安全性,尽管其能量密度低被主流车企抛弃,但格力钛的公交车和环卫车等商用车在市场上仍有一定的份额。而小米则选择了高举高打的策略,自建工厂,搭载宁德时代麒麟电池,目标直指高端市场。
此次董明珠的发难,直指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敏感命门——安全与成本的平衡。在碳酸锂价格暴跌的背景下,动力电池的成本大幅降低,但安全隐患却始终挥之不去。据应急管理部统计,新能源汽车火灾事故中,大部分与电池系统缺陷直接相关。董明珠力推的钛酸锂电池虽然能量密度低,但其循环寿命长,能在极端环境下工作,且零自燃记录具有一定说服力。
然而,在新能源汽车行业进入淘汰赛阶段的当下,安全这个曾经被牺牲的“软指标”正在变成“硬通货”。消费者对电池安全的关注度大幅提升,车企也开始引入航空级安全标准来测试电池包。那些无法在价格和安全性之间找到平衡点的企业,迟早会被市场淘汰。
罗兰贝格预测,2025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将出现首次洗牌,尾部品牌淘汰率将超过60%。在政策红线与商业红线合流的背景下,拥有垂直整合能力的企业将获超额收益。这些企业不仅能在技术上保持领先,还能在成本控制上做到极致。
比亚迪和特斯拉就是典型的例子。比亚迪自研刀片电池,通过针刺实验证明其安全性,同时把成本控制做到极致。特斯拉则通过先进的电池管理系统,让老款电池也能多扛两年。这些企业都在努力寻找降本和安全之间的平衡点。
董明珠和雷军的较量,本质上是两种产业哲学的碰撞。格力押注基础材料与长周期技术,注重产品的安全性和耐用性;小米则信奉快速迭代与生态协同,追求产品的性价比和用户体验。在新能源汽车领域,这两种哲学将如何碰撞出火花,我们拭目以待。
然而,无论双方的争斗如何激烈,消费者最终关心的还是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那些能在降本和安全之间找到平衡点的企业,才能赢得消费者的信任和市场的认可。
如今,格力的电动公交依然在北京的街头奔跑,小米汽车也在努力恢复市场信心。董明珠和雷军的较量仍在继续,但无论结果如何,这场争斗都将推动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