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商业圈内的焦点再次聚焦于董明珠与雷军之间的微妙互动。事件的导火索源自4月22日格力电器的一次临时股东大会。会上,董明珠在探讨电动汽车安全问题时,不经意间将小米汽车拉入了话题。
“你们看到小米汽车烧死人的新闻了吗?但格力在北京‘大1路’上跑的电车,十几年来从未发生过火灾事故。这就是实力的体现,技术的证明。”董明珠的这番言论迅速在网络上引发热议。
公众普遍认知中,格力以空调业务闻名,对其涉足造车领域知之甚少。小米虽涉足汽车领域时间不长,但已有多款车型上市,销量达到数万台。因此,董明珠将两者相提并论,让不少人感到意外。
然而,深入探究后发现,董明珠在电动汽车领域的“底气”并非空穴来风。实际上,格力通过收购珠海银隆(后更名为格力钛),早已涉足新能源客车市场。特别是北京“大1路”公交车的电动化改造,格力钛新能源客车便是其中的重要参与者。
2017年,北京1路公交车全线更换为珠海银隆制造的纯电动公交车。随着银隆被格力收购,这批公交车也成为了格力钛的“代表作”。格力钛在新能源客车领域还拥有丰富的产品线,涵盖多种车型,广泛应用于市政、物流等多个领域。
董明珠对格力钛的期望远不止于此。她曾规划格力要渗透到消费者的全场景生活中,实现“拿格力手机,坐格力汽车,吹格力空调”的三位一体生活体验。为此,她不惜个人出资,联合王健林、刘强东等人,共同投资珠海银隆,推动格力在新能源领域的布局。
然而,格力钛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在乘用车市场,格力钛推出的SUV和MPV车型销量平平。同时,随着新能源补贴政策的退坡,格力钛的新能源客车业务也遭受重创。尽管如此,格力钛依然凭借钛酸锂电池技术,在新能源商用车领域占据了一席之地。
钛酸锂电池以其高安全性、超长寿命和快速充电能力著称。相比磷酸铁锂和三元锂电池,钛酸锂电池在安全性方面具有显著优势。然而,其高昂的成本和较低的能量密度,限制了其在乘用车领域的应用。
回到董明珠与雷军的“口水战”。董明珠的言论虽然引发争议,但仔细分析,她所指的“格力电车从未起火”,确实有其事实依据。然而,就在她发表这番言论后不久,格力钛新能源客车在三亚发生了一起火灾事故,67辆客车被焚毁。这一事件无疑给格力钛的形象带来了负面影响。
尽管如此,格力钛并未放弃在新能源领域的探索。面对乘用车市场的挑战,格力钛选择转向工程车辆和零部件供应领域。董明珠表示:“我们不做小轿车,但环卫车、重卡、公交车等各类工程车已铺开赛道。”这一战略调整,或许能为格力钛在新能源领域找到新的增长点。
回顾整个事件,董明珠的言论虽然引发了不少争议,但也反映出格力在新能源领域的深厚底蕴和坚定信心。未来,格力钛能否在新能源商用车领域实现突破,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