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关于中小企业款项支付的新规《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已正式修订完成,并将自2025年6月1日起实施。这一条例的出台,无疑为长期以来饱受账期问题困扰的中小企业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在电商行业,商家的账期问题一直是热议的话题。据央视网报道,目前各电商平台对商家的账期长短不一,短的仅有3天,长的则近60天。业内专家指出,部分电商平台通过延长账期,无偿占用供应商资金,实质上将其转化为自身的无息融资,用于平台扩张。为了掩盖这一行为,部分平台甚至推出了“供应链金融”服务,进一步侵蚀中小企业的利润空间。
账期,这一对消费者而言相对陌生的词汇,在零售行业却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当商家将商品上架到电商平台销售时,消费者支付的货款并不会立即结算给商家,而是先由平台保管,待约定的账期结束后,平台再将款项结算给商家。这一时间差,即为账期。
账期的长短,不仅与平台的运营模式有关,更受到平台影响力的影响。大型线下零售商如沃尔玛、家乐福等,因零售网络庞大,存货周转时间长,账期往往超过一个月。而传统电商平台为了提供售后服务和满足自身资金沉淀需求,账期一般在7至30天不等。然而,部分自营电商平台在面对中小商家时拥有更多话语权,为了保证线上渠道的收入和营收规模的增长,会要求商家接受更长的账期,部分平台的平均账期甚至达到60天左右。
对于中小企业而言,账期的长短直接关系到其稳定经营所需的资金体量。例如,一家每月生产成本为100万元的企业,若账期为30天,仅需50万元资金即可维持日常运作;但若账期延长至60天,则需至少200万元资金,资金需求量扩大4倍,经营成本也随之增加。
除了账期问题,电商行业中的毛利保护政策(毛保)也增加了中小企业的经营成本和风险。毛保协议通常会约定20%至30%的毛利比例,确保平台即使在低价销售时也能通过商家补差维持利润。这一政策实质上是将市场竞争风险转移给商家,降低平台自身亏损的风险。在自营+平台双重模式下,第三方商家往往面临销量与利润的双重压力。
电商平台之所以热衷于延长账期,是因为账期已成为其经营的一大“利器”。在电商行业初期,平台搭建、商家招募、用户拉新和商品促销都需要大量成本,对平台的现金流构成挑战。借助账期的“客观存在”,平台可以将尚未结算的商家账款用于自身发展,实现快速规模化,且无需支付利息。平台还可以利用账期打造供应链金融闭环,通过向需要资金的商家放贷获取利息。
然而,供应链金融作为一种融资工具,本应用于解决供应链上游中小商家的融资难题。但当供应链金融与账期挂钩,电商平台在供应链端形成了金融服务的闭环,拥有了零售交易之外的直接收益能力。这不仅加剧了中小企业的资金压力,也破坏了电商行业的健康发展。
为了应对账期问题,国家层面推动《支付条例》的施行,旨在保障中小企业的合法权益,优化营商环境。对于电商平台而言,合理设置账期,保障商家的正常经营,是促进供应链上游发展和进化的关键。只有这样,才能为消费者提供源源不断的好商品,持续巩固商家和平台的竞争优势。
事实上,随着零售行业的数字化升级,实体零售行业的中小商家也在从中受益。例如,上海市徐汇区的花店经营者Cathy表示,布局线上渠道为花店增加了额外的曝光途径,有效帮助门店拓客。线上复购率的提升,也为门店带来了稳定的客源。
在媒体关于账期的讨论中,最受诟病的并非账期本身,而是电商平台利用账期进行金融游戏的行为。因此,从短期来看,需要一场“账期革命”让零售行业的重心回归原始的买卖交易。而从长期来看,推动服务品质和服务效率的提升,才是行业真正需要的。
对于中小企业而言,账期的缩短不仅意味着资金压力的减轻,更是其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因此,期待《支付条例》的实施能够真正为中小企业带来福音,推动电商行业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