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普科技,一家由华为与阿里前高管创立的科技企业,近日正式向港交所提交了招股书,意图在港股市场占据“企业级大模型AI应用第一股”的宝座。这家公司的故事,既有令人瞩目的高速增长,也伴随着显著的亏损和内部管理的挑战。
滴普科技由赵杰辉和杨磊共同创立,两位创始人都在华为有过工作经历,后分别加入阿里云和其他科技企业。这样的背景让滴普科技在AI进入企业服务的关键时期,拥有了天然的资本吸引力。高瓴资本、上海AI投资基金等头部机构纷纷投资,使其在2022年的Pre-IPO轮融资中估值达到了9.35亿美元。
在客户拓展方面,滴普科技也取得了显著成绩。截至2024年,公司已累计服务了245家企业客户,涵盖了消费零售、制造、医疗、交通等多个行业。大客户年收入贡献超过150万元的有117家,复购客户占比达到33.1%。这些数据显示,滴普科技在ToB市场已经初步建立了客户粘性。
然而,与高速增长相伴的是显著的亏损。据招股书披露,2022年至2024年,公司营收分别为1亿元、1.29亿元和2.43亿元,但同期亏损却高达6.55亿元、5.03亿元和12.55亿元,累计亏损超过24亿元。这意味着,公司在每挣得1元收入的同时,需要承担超过5元的支出。尽管公司解释称,部分亏损原因归结为股份支付开支与优先股公允价值变动,但高强度的研发投入、算力、平台搭建以及客户交付等高成本运营,仍然给公司的财务状况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公司内部管理的不稳定也为运营效率蒙上了阴影。2022年,有媒体报道称公司存在外包、裁员、管理混乱等问题。尽管这些说法未经官方回应,但天眼查显示,滴普科技相关联的成员企业中,已有7家被注销。同时,招股书披露的研发人员数量与公司参保员工人数之间的巨大差异,也引发了外界对其用工合规性的质疑。
在业务模式上,滴普科技也面临着典型的ToB AI公司困境。尽管公司寄予厚望的FastAGI企业级人工智能解决方案营收增长迅猛,从2023年的655万元增长至2024年的9040万元,毛利率也达到了60.7%,但当前规模仍然较小,难以承担盈利结构的重任。而传统的FastData企业级数据智能解决方案,尽管收入占比较高,但依赖高度定制化、项目周期长,整体盈利能力有限。
面对这些挑战,滴普科技正在试图构建一种“可复制”的企业级AI架构闭环。公司提出了“AI-Ready”理念,依托FastData Foil数据融合平台整合本地数据系统,结合Deepexi企业级大模型能力,构建面向复杂业务流程的Agentic AI应用方案。这一路径强调企业数据接入、业务流程融合与行业深度定制,旨在提升解决方案的标准化和交付效率。
然而,每个企业的数据结构、IT系统、管理流程都存在差异,滴普科技仍需依赖大量定制开发与后期服务。尽管公司正在推动解决方案模块化、产品化,以降低项目门槛并提升复制性,但FastAGI即便增长迅猛,也仍未形成规模化商业闭环。
滴普科技所处的企业级AI应用市场正处于爆发前夜。沙利文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企业级AI应用市场规模为386亿元,预计至2029年将增至2394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44%。然而,滴普科技目前市场占比仅为4.2%,虽然处于领先梯队,但远未形成平台垄断效应。
在这场IPO冲刺中,滴普科技不仅需要面对资本市场的考验,还需要解决技术、组织、交付等方面的挑战。只有当FastAGI等新型AI方案真正成为支柱业务,实现规模化商业闭环时,滴普科技才能真正走出“营收增长—利润缺失”的结构性矛盾。
滴普科技的故事,是一个关于技术与商业之间价值赌局的故事。它拥有自主技术平台,也验证了AI在复杂企业场景中的落地路径,但同样面对着高成本、低效率与盈利路径模糊的结构性挑战。资本市场或许会看中它的“先行者红利”,但真正的考验是,当AI红利真正释放之时,滴普科技是否仍在牌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