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人工智能(AI)技术的迅猛发展已成为全球科技领域的焦点。斯坦福大学人工智能与人类未来研究所(HAI)自2017年起,每年都会发布一份详尽的AI指数报告,该报告因其客观全面的数据分析,在行业内具有广泛影响力。
这份厚重的报告,超过400页的内容,涵盖了科学研究、行业应用、公共政策等多个维度,为理解AI的发展现状提供了宝贵视角。在阅读这份报告时,《科技瞭望》深刻感受到了国内大厂在AI领域的竞争态势。
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是,中美之间AI技术的差距正在迅速缩小。尽管在私人AI投资总额上,美国以超过一千亿美元遥遥领先中国约12倍,但在知名模型数量上,中国以15个模型紧随其后,美国则有40个。更令人惊讶的是,中美模型在性能上的差距已大幅缩减,如在MMLU基准下,差距仅为0.3%。
在这份报告中,国产AI模型的佼佼者包括阿里、字节、DeepSeek、腾讯和智谱。然而,对于熟悉国内互联网科技行业的观察者来说,百度在这个榜单上的缺席无疑令人意外。早在2017年,百度就提出了All in AI的战略口号,甚至一度有传言称将收购由Hinton、Ilya Sutskever和Alex Krizhevsky创立的初创公司。当OpenAI在2022年底推出ChatGPT时,百度的文心一言也成为了国内最早发布的大模型之一。
对于百度在AI领域的表现,有观点认为,其闭源策略可能是导致其模型影响力不足的原因之一。在竞争激烈的AI模型市场中,要么拥有超凡脱俗的能力,要么通过开源等方式提升影响力。DeepSeek在这两方面都做得很好,因此成为了明星模型;而百度则在这两点上都未能成功,导致文心系列模型陷入尴尬境地。百度创始人李彦宏在技术判断和战略选择上受到的质疑,也促使百度决定纠偏,未来将开源文心大模型4.5系列。
相比之下,阿里在AI领域的战略意图则更加清晰。通过开源通义大模型,阿里旨在放大其在2B领域的优势,并努力实现2C业务的突破。随着AI应用的普及,云计算已成为越来越重要的基础设施。尽管过去几年阿里云的市场份额有所下滑,但围绕通义建立的生态有望帮助其扭转这一趋势。最新财报显示,阿里云的营收和利润均实现了两位数的增长。阿里集团CEO吴泳铭宣布将在未来三年投入超过3800亿元用于云和AI硬件基础设施的建设。
然而,尽管云计算业务已经呈现恢复性增长,阿里的电商业务却尚未明显从AI进展中受益。AI目前主要在帮助商家降低成本和提升效率方面发挥作用,但并未为阿里创造差异化的竞争优势。国内电商行业的格局依然竞争激烈,拼多多和抖音电商的增速依然显著高于阿里。
字节在AI领域的动作则更为活跃和全面。作为APP工厂,字节几乎覆盖了所有的AI细分赛道。张一鸣在退出日常管理后,AI成为了他唯一深度参与的公司战略。字节在AI领域的全面出击和大力投入,旨在确保自己能够拿到下个时代的船票。尽管存在资源浪费的风险,但对于字节来说,这无疑是值得的。
字节旗下的豆包、剪映、即梦等一系列产品,在AI应用市场上表现抢眼。豆包的月活已接近一亿,成为继阿里夸克之后的又一热门产品。剪映则由抖音集团前CEO张楠全面负责,这体现了字节在内容生产方式变革中的主动权意识。字节的AI战略不仅在国内市场发力,还积极拓展国际市场,形成了国内国际双线作战的格局。
腾讯在AI领域的态度则显得更为沉着冷静。马化腾认为,尽管AI将彻底改变人类生产生活,但具体以何种方式发挥作用尚不明朗。因此,腾讯不急于推出半成品,而是专注于底层算法、算力和数据的建设,并思考落地场景。这种策略使得腾讯在AI大模型时代到来时,基本没有危险,只有机会。
尽管腾讯在AI方面保持低调,但其投入却在不断增加。2024财年的年度资本开支达到767亿元,同比增长221%。在DeepSeek发布后,腾讯迅速在其旗下众多产品线中接入该模型,并加大了对原生AI产品的研发和营销力度。腾讯元宝作为腾讯在AI领域的重要产品之一,其投流费用在近期猛增,月活也已达到四千万。
腾讯在AI方面的加速布局,无疑将为其在未来的竞争中增添更多筹码。随着AI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场景的不断拓展,国内大厂在AI领域的竞争也将更加激烈和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