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新能源车隐藏式门把手:科技感背后的尴尬与选择困境

   时间:2025-04-05 13:54:04 来源:钛媒体APP作者:ITBEAR编辑:快讯团队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近期,新能源汽车门把手设计问题引发了广泛关注。不少消费者反映,在使用新能源汽车时,常常因不清楚如何开启车门而感到尴尬。这一现象并非个例,许多人在社交媒体上表达了类似的困惑和不满。

一位网友在朋友圈吐槽称,现在打车时感觉跟不上时代,连车门都不会开了。有的新能源车需要按按钮再拉,有的设计成斜式,令人摸不着头脑。一顿操作下来,车门没打开,反而显得特别尴尬。如果用力过猛,司机可能还会在心里嘀咕,觉得乘客不爱惜车子。

这引发了人们的思考:为什么新能源车企普遍选择隐藏式门把手设计?业内人士指出,这背后是一场科技感、品牌形象和市场竞争的博弈。传统燃油车设计早已定型,门把手这样的小细节成为打破常规的关键。隐藏式门把手成为了新能源车的标志,让消费者感到新奇,甚至有点不知所措,但这种体验反而提升了车辆的科技感。

在发布会上,车企常常以“降低风阻”为由,强调隐藏式门把手的优势。尽管工程师们可能承认,这种设计对续航的提升其实很有限,但在宣传资料中,任何能提升续航的数据都至关重要。就像手机厂商吹嘘陶瓷背板散热性能一样,尽管用户感受不到,但参数好看就行。而且,隐藏式门把手与流线型车身一起宣传,很容易让消费者联想到超跑,增加了车辆的吸引力。

然而,这种设计也带来了不少问题。在极寒天气下,隐藏式门把手容易出故障,维修成本高昂。在紧急情况下,还可能影响救援效率。不少用户在社交媒体上吐槽这一问题,但车企为何仍坚持使用?分析认为,愿意为科技感买单的消费者容忍度极高,而且本就不想买新能源车的人,车企也不太在意。

从成本角度来看,隐藏式门把手的物料成本远高于传统机械结构。以特斯拉为例,更换单个门把手的费用高达数百至数千美元。国产车中,中低端车型单个门把手总成的价格也在数百元左右,而高端车型的触控式车门把手价格更高。这背后是额外的传感器、电机和电子控制组件等部件的成本。

尽管如此,从车企角度来看,隐藏式门把手属于“高杠杆设计”。改个门把手既能刷存在感,又能绕开发动机、变速箱等技术难题。随着供应链成熟,这类零部件成本会逐渐降低,甚至可能比传统机械结构更便宜。这与手机取消耳机孔类似,一开始被骂,后来反而成了利润增长点。

然而,消费者对此并不买账。他们希望车企能提供选择,让消费者能够根据自己的喜好和需求选择传统门把手或隐藏式门把手。但车企却面临成本问题和行业规则的限制。提供两种门把手意味着要重建两套供应链体系,增加隐性成本。而且,新能源车的科技感已经与隐藏式门把手深度捆绑,任何改变都可能被视为“技术倒退”,影响品牌形象。

在此背景下,消费者只能承担新能源车门开启的学习成本。有的车企在车门上贴提示贴或雕刻盲文指引,看似贴心,实则是在把用户教育成本转化为品牌资产。消费者在购买新能源车时,往往需要像破解密室逃脱一样摸索着找开门机关。这种群体性认知绑架让用户甘愿支付隐性学习成本。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策略可能催生新的利益链条。例如,推出专门针对电子门把手的车险,将学习成本转化为保费。这不仅增加了消费者的负担,还可能让买车变得更加复杂和昂贵。

面对这一现状,不少消费者呼吁,车企应该认真思考什么才是为用户创造真正的价值。他们希望车企能够关注消费者的真实需求,而不是一味追求科技感和品牌形象。同时,也期待相关政策能够出台,规范新能源车门把手的设计,保障消费者的权益。

在新能源汽车行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门把手设计问题只是冰山一角。如何平衡科技感与用户体验、如何兼顾品牌形象与消费者需求、如何规范市场竞争与行业规则等问题都需要车企和相关部门深入思考并采取措施解决。

对于消费者而言,在购买新能源车时也需要更加理性。不要被科技感所迷惑,而忽略了自己的实际需求和使用习惯。同时,也要学会维护自己的权益,对不合理的设计和问题敢于提出质疑和投诉。

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未来充满机遇和挑战。只有车企和消费者共同努力,才能推动行业的健康发展,实现真正的科技进步和用户体验提升。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RSS订阅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